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6025篇
  免费   164篇
  国内免费   56篇
管理学   83篇
民族学   33篇
人才学   1篇
人口学   17篇
丛书文集   955篇
理论方法论   271篇
综合类   4717篇
社会学   152篇
统计学   16篇
  2024年   4篇
  2023年   29篇
  2022年   40篇
  2021年   38篇
  2020年   66篇
  2019年   63篇
  2018年   56篇
  2017年   60篇
  2016年   93篇
  2015年   111篇
  2014年   311篇
  2013年   250篇
  2012年   354篇
  2011年   417篇
  2010年   324篇
  2009年   344篇
  2008年   376篇
  2007年   450篇
  2006年   515篇
  2005年   457篇
  2004年   467篇
  2003年   461篇
  2002年   400篇
  2001年   318篇
  2000年   137篇
  1999年   37篇
  1998年   16篇
  1997年   13篇
  1996年   16篇
  1995年   7篇
  1994年   2篇
  1993年   4篇
  1992年   2篇
  1991年   3篇
  1990年   2篇
  1989年   1篇
  1985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6245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101.
对联是我国文艺园地的一朵奇葩,具有很高的艺术欣赏价值和应用价值,它还具有独特的向善功能、教育警策作用,可以启迪和导引人们净化心灵,陶冶情操.很多名联佳句成为千百年来人们口耳相传的道德规范.赏读对联,我们不仅可以体会其语言美、艺术美,也可以体会人情美,受到真善美的教育,对于培养社会主义荣辱观有潜移默化的作用.  相似文献   
102.
文章从立法实践的角度分析了当下中国法治对道德建设的推动作用,主要涉及以下四个方面的内容:一是对平等权与自由权的规范与保护是社会主义道德文明的体现;二是对社会公平与正义的维护与恢复是道德建设的有力推进;三是对诚信原则的规定与倡导是法治推进道德建设的信念支撑;四是对家庭、邻里伦理道德的维护与弘扬是道德建设的落脚点。从而构成对法治推进道德建设的立法实践问题的比较完整的认识。  相似文献   
103.
学术腐败犹如一股瘟疫一样在科技和学术领域蔓延开来 ,严重地玷污了学术环境 ,腐蚀了学术队伍的肌体 ,误导学子的学业 ,阻碍了学术大师的产生 ,遏制了创新能力的提高 ,已成为全社会关注的热点问题。其产生的根源是管理手段单一、体制不健全、道德危机以及社会性诱因。  相似文献   
104.
道德与道德教育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通过对道德含义的剖析 ,指出道德属于关系范畴 ,并从道德起源的角度阐明道德产生的一般条件 ,进而指出我国当前道德教育存在的一些问题 ,得出道德教育应选择的途径。  相似文献   
105.
隐性课程是一种重要的德育资源 ,它广泛存在于学校校园与课堂环境中 ,并发挥独特的德育影响。其特点主要表现为德育影响目标的“宽泛化”、影响内容的“整体化”及影响方式的“生活化”。实践中 ,隐性课程的德育影响不是自发的 ,它是以现代德育理念为先导的自觉活动的产物。  相似文献   
106.
新形势下,高校德育教师应具有较高的道德修养,并坚持终身学习,不断完善道德境界。  相似文献   
107.
荣辱观是人们关于光荣与耻辱的一种道德评价标准。艰苦奋斗是劳动人民固有的优良道德品质,是我党的优良传统,然而由于多种原因,在少数党员、干部中,艰苦奋斗荣辱观被扭曲,他们视艰苦奋斗为耻,以奢侈浪费为荣,使艰苦奋斗淡化,奢侈浪费盛行。为了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这一我党、我国人民的根本利益,要吸取历史的经验教训,把被少数人扭曲了的艰苦奋斗荣辱观重新扭转过来。  相似文献   
108.
传统的思想道德教育模式远离现实生活,面对思想道德领域层出不穷的新问题,改革传统的思想道德教育模式势在必行.道德教育改革与发展的价值取向应是回归生活,道德教育内容、德育方式、德育原则等都应围绕回归生活来重建.  相似文献   
109.
论当今大学生网际德性的缺失及培育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互联网的迅猛发展 ,日益影响着大学生的学习、生活及交往方式 ,网络在带来诸多便利和裨益的同时 ,也产生了许多值得关注的伦理问题。如何培育大学生的网际德性 ,已引起了伦理界、教育界和社会各界的普遍关注  相似文献   
110.
互动认知研究的空间是变动、开放、动态的空间。双向诠释即是首先了解对方,然后从对方的角度和视野来观察和进一步了解自己,使双方对自己和对方都有了新的认识。重视从“他者”反观自身的理论逐渐为广大理论界所接受。一些非汉学家的理论家开始以一种“非中心论”的心态来探讨西方和非西方文化,并以此为基础建构新的理论,这就从根本上动摇了西方中心论的基石。比较文学和比较文化研究迅速突破了封闭的西方文化体系,进入西方文化与非西方文化相互参照的范围。西方学术界原来互不相干的汉学研究、文学理论研究、比较文学研究正在迅速靠拢,并实现互补、互识、互证。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