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332篇
  免费   11篇
  国内免费   2篇
管理学   1篇
民族学   8篇
人口学   2篇
丛书文集   37篇
理论方法论   14篇
综合类   251篇
社会学   32篇
  2023年   2篇
  2022年   1篇
  2021年   4篇
  2020年   2篇
  2019年   4篇
  2018年   5篇
  2017年   6篇
  2016年   3篇
  2015年   11篇
  2014年   20篇
  2013年   16篇
  2012年   22篇
  2011年   23篇
  2010年   14篇
  2009年   17篇
  2008年   21篇
  2007年   23篇
  2006年   26篇
  2005年   33篇
  2004年   34篇
  2003年   16篇
  2002年   19篇
  2001年   12篇
  2000年   6篇
  1999年   3篇
  1998年   1篇
  1996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345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265 毫秒
31.
鲁迅小说《故乡》的审美价值,可谓多多。如果从生态文化为切入点,可以得出新的认识:一是自然神话世界的撕裂与变异;二是“我”与闰土互补互渗,展示出古道悠远的人与人之间关系的撕裂与变异;三是生态人格的撕裂与变异。总之,《故乡》中的人们,都处在自然、社会、文化的动态过程中,经历着生态人格的撕裂与变异。  相似文献   
32.
吴道良 《南都学坛》2003,23(3):31-33
明代作家陆容具有一定的史才、史识和史胆 ,其笔记作品《菽园杂记》内容丰富且多真实 ,为我们具体而生动地记录了明代前中期的朝野故实和社会风貌 ,提出了不少自己独到的史学见解。该书不仅具有参证史记、纠史之误、补史之阙的史料价值 ,而且具有一定的思想认识价值。  相似文献   
33.
在理性伦理层面,鲁迅执着地批判和反抗传统伦理,但在小说叙事伦理中却对传统伦理的诸多方面有所担待,并且充满着不可排遣的紧张冲突,这既是思想、文化转型时代人心秩序的普遍反映,更是鲁迅个体伦理困惑的体现。  相似文献   
34.
克孜尔石窟是我国现存最早的大型佛教石窟寺遗址,其壁画以大量的本生故事和佛传故事为主。对其进行分析,可以探讨克孜尔壁画的意义。古龟兹地区与新疆以东的中原地区及以西的犍陀罗等区域内的佛传故事有差异,差异的原因有地域的差异,亦有历史和民族的差异以及和佛教的传播和流行的佛教宗派有关。  相似文献   
35.
魏晋南北朝小说是民众精神生活的反映,其中大量的神鬼故事反映了民众的生死观念。民众在人为什么会死亡,死后世界的建构等方面均表现出与汉代民众以及当时知识阶层不同的特征。现实的社会动乱和佛、道二教在民间的传播和影响是形成这些特征的主要原因。  相似文献   
36.
论元杂剧中的隋唐故事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元杂剧保存了丰富的隋唐故事,它们由瓦岗寨英雄故事、尉迟恭故事、薛仁贵故事等三个题材系统组成.这些故事大多出自虚构,且在内容上相互关联,构成一个相对完整的故事体系,可以断定,它们取材于宋元说话.通过这些杂剧,可以了解当时隋唐故事的发展情况:1)摆脱史籍约束形成独立体系,且初具规模;2)多线发展,未能形成完整而统一的故事体系;3)以英雄人物为中心.通过这些杂剧,还可发掘其中所蕴含的民众文化心态的特质:1)英雄崇拜心理;2)戏拟历史,显扬低贱者;3)希富望贵,获取心理满足;4)尚奇猎趣的审美心理.  相似文献   
37.
《水浒传》表现了市民阶层尚侠义、重功利的思想倾向和世俗化的审美趣味。宋元以来兴起的“说话”艺术是《水浒传》题材的主要来源,在长期的历史积累中,“水浒”故事渗透了很多市民阶层的思想意识和审美情趣,这使它带上一定的市民文化色彩。  相似文献   
38.
孙方友的小小说以奇动人,一篇一千多字的小说含着曲折的情节和深厚的文化底蕴。  相似文献   
39.
格莱斯的合作原则是非常重要的语用学理论,福尔摩斯侦探小说则是享誉世界一个多世纪的文学作品。独具匠心地尝试将二者结合起来。首先介绍了合作原则的四大准则:质的准则、量的准则、相关准则、方式准则,然后基于这四大准则对“血字的研究”中的人物对话进行分析,从语用学角度讨论了人物对话对于塑造人物形象、增强小说文学感染力的作用。  相似文献   
40.
In this paper we discuss the dominant racial stories that accompany color-blind racism, the dominant post–civil rights racial ideology, and asses their ideological role. Using interview data from the 1997 Survey of College Students Social Attitudes and the 1998 Detroit Area Study, we document the prevalence of four story lines and two types of testimonies among whites. We also provide data on ideological dissidence among some whites (we label them racial progressives) and blacks. We show that although these stories, and the racial ideology they reinforce, have become dominant, neither goes uncontested.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