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2043篇
  免费   80篇
  国内免费   18篇
管理学   81篇
民族学   25篇
人口学   23篇
丛书文集   247篇
理论方法论   73篇
综合类   1603篇
社会学   40篇
统计学   49篇
  2024年   1篇
  2023年   10篇
  2022年   10篇
  2021年   12篇
  2020年   20篇
  2019年   23篇
  2018年   23篇
  2017年   30篇
  2016年   42篇
  2015年   50篇
  2014年   106篇
  2013年   97篇
  2012年   126篇
  2011年   146篇
  2010年   119篇
  2009年   95篇
  2008年   120篇
  2007年   157篇
  2006年   169篇
  2005年   161篇
  2004年   155篇
  2003年   150篇
  2002年   102篇
  2001年   90篇
  2000年   45篇
  1999年   17篇
  1998年   11篇
  1997年   10篇
  1996年   5篇
  1995年   5篇
  1994年   4篇
  1993年   7篇
  1992年   10篇
  1991年   6篇
  1990年   2篇
  1989年   2篇
  1987年   1篇
  1986年   1篇
  1982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2141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46 毫秒
21.
西部自然资源评价:准则与政策建议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从西部开发旨在“兴地富民”的角度出发 ,基于产权准则和市场需求准则 ,西部自然资源可作如下系统分析和评价 :土地、水和清洁能源是西部地方性资源但不具有现实优势 ;在现行资源产权制度下 ,石油、天然气和稀土矿产资源是国家级资源 ,煤炭是准地方性资源 ,一般矿产为西部地方性资源。矿产资源能否成为西部地方性优势资源不仅取决于矿产资源的类型 ,还取决于矿产资源的市场需求以及矿产资源产权制度的创新。  相似文献   
22.
司马迁与汉代经学之间有着复杂关系。汉代经学对司马迁创作《史记》的影响主要表现在天人政治观、经学历史观、经学伦理观等层面。“究天人之际,通古今之变,成一家之言”的《史记》著述动机,集中反映出司马迁对汉代经学的整体性超越。  相似文献   
23.
论中国治水自然观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中国古代农业社会,人类顺水之性的因任自然观,产生了自然水利思想;近代工业社会征服自然的观点,产生了工程水利思想;现代生态时代人与自然和谐相处,产生了资源水利思想。  相似文献   
24.
科学的产生和进化具有系统性和连续性。近代自然科学以哥白尼为标志,经过开普勒、伽利略,到牛顿发展到顶峰。就其本质来说,近代自然科学家的形而上学信念推动了自然科学的发展。社会的文化思想影响社会的价值观念,进而影响科学发展的进程。在这个进程中,数学和宗教一直是其中主要的文化力量。  相似文献   
25.
自然体权利能否在环境法中确认,是近几年来环境法学界一直探讨的话题。传统法学囿于人类中心主义的偏见,从权利、义务和法律关系理论否认自然体权利的存在。党的十九大报告中提出的“人与自然是生命共同体”理念从人与自然整体性视角重新解读自然体的主体性地位,为自然体权利的法律化进程提供了理论依据。针对我国自然体权利在法律规范上的缺失,借鉴国外自然体权利保护实践经验,我国应以自然互惠原则、风险预防原则为基础,以代理制度、公共信托制度、公众参与制度为实践方式,注重自然体受到损害时的补救,提倡自然法庭,构建人与自然生命共同体的自然权利观的中国方案。  相似文献   
26.
全球气候变化关乎人类社会的可持续发展,合作治理是应然需求。然而,人类行为对气候的破坏、气候灾害的流动性增加了跨国治理难度,特别是受全球气候治理公共产品供给不足、全球气候治理体系领导力匮乏等因素影响,全球气候合作治理仍面临难题。面对新形势与新挑战,中国倡导构建人与自然生命共同体,为全球气候治理贡献了中国智慧,提供了破解全球气候合作治理难题的路径选择。作为全球气候治理的新理念、新思路,人与自然生命共同体主张坚持人与自然和谐共生、坚持以人为本、坚持多边治理、坚持实践导向,将推动各国以合作共赢为共同体意识,加快经济社会的全面绿色转型,积极承担节能减排主体责任,助推国际社会完善全球气候治理体系,维护国际气候公平正义,实现全球气候善治。  相似文献   
27.
生态损害赔偿作为我国环境保护领域最重要的救济性制度之一,其规范的目的、动机、价值、架构等诸构件决定着生境主体及其权利何以成立的基础性承载和充足性解释。生态损害赔偿制度从人域契约的“人域法”层面确立了“生境”的独特价值、独立的存在权和独立的法律人格;从自然契约的“人际法”层面打破了“人域法”理论的封闭体系,将伦理价值植入环境法律规则之中,摆脱了传统“人域法”对非政治化和非伦理化的唯理主义形式的追求和表达,复兴了中华法系“法律应当伦理化而非工具化”的灵魂与传统,确立了法益保护从“人域优先”向“人际优先”法律价值的转换,丰富了环境法理学的秩序观念和学理原则,拓展了传统人域法“主体中心主义”规则体系的界限与边界,为开启我国环境法从“主体模式保护”向“关系模式保护”生态法律观的变革与价值功能的转换提供了超越性的实践尝试与理论探索。  相似文献   
28.
土家族作家孙健忠,后期创作了一系列具有神秘巫性色彩的小说,其致力于原始信仰的诗意表达和自然生命力的彰显,人神合一、人与动物神秘互渗、野性生命、本真人性、生殖崇拜等种种土家族巫文化元素渗透于作品之中,其巫性思维下的叙事方法则带给读者神秘的阅读体验。  相似文献   
29.
天然气用作汽车的代用燃料,具有储量丰富、价格便宜;辛烷值高、燃烧充分;低硫、低氮、无灰、环境污染少等优点。但是,目前的压缩天然气储气技术存在储气压力高、储气量小、续驶里程短等缺点,严重制约着天然气汽车应用领域的扩展。对5种车用天然气储气技术进行了分析讨论后,指出了吸附储存和近临界流体储存天然气技术在天然气汽车领域将有着广阔的应用前景。  相似文献   
30.
Recognizing the importance of values and the specific characteristics of participants and situations in voluntary organizations, we examine how value congruence—the fit or compatibility of values between participants and the organization, or among participants—interacts with personal and situational factors to predict participants' length of stay in their organizations. Introducing the case of a voluntary organization that offers shared housing, we measure value congruence through textual similarity in the self‐introduction documents of 49 participants and the organization's mission statement. This approach differs from the self‐reported measures based on participants' perceptions or recalled interactions used in previous studies. In line with expectation‐disconfirmation theory, participants with the strongest beliefs in organizational values had shorter lengths of stay. The amount of intraorganizational communication also moderated 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value congruence and length of stay. This study provides theoretical and methodological implications for nonprofit management by considering personal and situational factors and evaluating value congruence by textual similarity.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