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390篇
  免费   25篇
  国内免费   1篇
管理学   13篇
民族学   2篇
人口学   11篇
丛书文集   46篇
理论方法论   60篇
综合类   249篇
社会学   30篇
统计学   5篇
  2023年   2篇
  2022年   1篇
  2021年   6篇
  2020年   6篇
  2019年   10篇
  2018年   1篇
  2017年   9篇
  2016年   11篇
  2015年   13篇
  2014年   13篇
  2013年   26篇
  2012年   26篇
  2011年   24篇
  2010年   18篇
  2009年   25篇
  2008年   20篇
  2007年   36篇
  2006年   30篇
  2005年   31篇
  2004年   21篇
  2003年   22篇
  2002年   23篇
  2001年   14篇
  2000年   14篇
  1999年   6篇
  1998年   2篇
  1997年   1篇
  1996年   1篇
  1995年   1篇
  1994年   2篇
  1993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416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63 毫秒
411.
儿童具有天然的脆弱性和依存性,因而需要对其进行关爱保护和福利保障。近十年来,我国针对社会转型过程中大量出现的失依、残疾、重病、流浪、贫困、受虐、监护缺失等类型困境儿童出台了一系列生活保障和关爱保护的政策,试图构建适度普惠型儿童福利制度以促进儿童的福祉和发展。但受制于专业人才配置不足、专业理论指引不强以及基层工作人员行政思维惯性固化等因素,导致困境儿童政策与服务层面均存在文化敏感性不足的问题,表现于注重对象资格识别而对对象内部需求差异关注不足;注重儿童工作网络建设而对福利传递效能关注不足;注重货币化救助帮扶而对专业服务提供关注不足;注重活动化短期服务而对全生命周期服务关注不足。因此,在探索困境儿童政策优化和精准服务创新过程中,很有必要在文化敏感和需要理论指引下,应采取服务理念更新、福利制度优化、专业人才配置、多元主体整合、整体性服务供给等策略,以促进中国特色的儿童福利体系。  相似文献   
412.
微信朋友圈“晒”现象研究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下载免费PDF全文
作为移动互联网时代的新宠,微信在极短的时间内迅速风靡各类人群。微信朋友圈中“晒”美食、“晒”心情等内容折射了社会进步引发的人们乐于接受新观念、在激烈的社会竞争中亟需精神慰藉的现状。晒微信朋友圈已然成为现代人的一种生活方式,人们应该以一种包容的态度和理性的思维来看待这种行为。文章通过实证研究分析微信朋友圈中“晒”现象的现状,揭示微信朋友圈中“晒”现象的深层原因,提倡人们以理性的态度对待这一行为,并从中汲取正能量,实现对优质生活的追求。  相似文献   
413.
在马克思看来,资本主义的社会分配具有非正义性,它以生产资料私有制为基础,缺乏起点公正,这种社会分配的目的不是为了满足人的需要,而是要实现资本增殖,因此,它缺乏基本的人道主义关怀.在未来社会中,我们必须铲除生产资料私有制,实现按需分配,从而更好地满足人的自由全面发展.这种关于未来社会的分配原则对我们今天的理论和实践都具有重要的价值,它要求我们在经济基础上必须坚持生产资料公有制的主体地位,在社会发展上必须坚持人民主体地位,发展的目的主要是为了更好地满足人民群众的生存发展需要,逐步实现向按需分配的过渡.  相似文献   
414.
新时代社会主要矛盾判断的提出是基于党的十八大以来中国社会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的总体状况,符合马克思主义关于时代问题的相关理论。新时代我国社会主要矛盾判断具有实践性、人民性、阶段性和发展性的基本特征。新时代社会主要矛盾发生转化,表明当前社会供需矛盾已经从之前的"数量短缺型"转化为"质量不足型",转化的实质是人类社会基本矛盾在新时代的阶段性质变。新时代社会主要矛盾发生转化是中国共产党在社会主要矛盾理论上"变"与"不变"的具体体现,即矛盾具体形式的变化并没有改变供需矛盾依然是当前社会主要矛盾的实质,也没有改变我国的基本国情和国际地位,新时代我国各项政策的制定也必须从目前我国的现实出发而不能脱离这个现实,必须坚持新时代社会主要矛盾理论不动摇。新时代社会主要矛盾的特征及其解决途径决定了新时代基本方略的特征和具体内容,并为其顺利推进提供理论依据。  相似文献   
415.
This 2-year longitudinal study examined Mexican-origin adolescents’ need to belong and cognitive reappraisal as predictors of multiple forms of prosocial behavior (i.e., general, emotional, and public prosocial behaviors). Prosocial behaviors, which are actions intended to benefit others, are hallmarks of social proficiency in adolescence and are influenced by intrapersonal abilities and motivations that typically develop during adolescence. Yet, few studies of Mexican-origin or other U.S. Latinx youths have examined whether such individual difference characteristics, specifically social motivation and emotion regulation skills, support prosocial behavior. In a sample of 229 Mexican-origin youth (Mage = 17.18 years, SD = .42, 110 girls), need to belong, cognitive reappraisal, and general prosocial behaviors were assessed at ages 17 and 19. Emotional and public forms of prosociality also were assessed at age 19. Cognitive reappraisal was positively associated with concurrent general prosociality at age 17, whereas need to belong was positively associated with concurrent public prosociality at age 19. Moderation analyses revealed that general and emotional types of prosocial behaviors at age 19 were lowest for youth with both lower need to belong and less use of cognitive reappraisal at 19 years. Greater cognitive reappraisal skills and need to belong may reflect distinct motivations for engaging in varying forms of prosocial behavior in late adolescence.  相似文献   
416.
本文从构建企业内部数字系统着眼,用软件工程方法分析如何构建一个较为适合运作的数字系统。针对需求分析阶段提出了若干项要求,并就从传统决策平台向知识经济时代的决策平台过渡阐述了见解。最后结合一个具体实例来说明怎样应用企业内部数字系统。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