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89篇
  免费   5篇
  国内免费   5篇
民族学   3篇
人口学   2篇
丛书文集   8篇
理论方法论   2篇
综合类   60篇
社会学   24篇
  2023年   2篇
  2022年   2篇
  2021年   1篇
  2020年   3篇
  2019年   6篇
  2018年   2篇
  2017年   6篇
  2016年   4篇
  2015年   6篇
  2014年   5篇
  2013年   15篇
  2012年   4篇
  2011年   5篇
  2010年   7篇
  2009年   4篇
  2008年   1篇
  2007年   3篇
  2006年   4篇
  2005年   3篇
  2004年   3篇
  2003年   3篇
  2002年   5篇
  2001年   4篇
  2000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99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34 毫秒
81.
杭州在唐宋时期的辉煌历史与灿烂文化,是明末清初西湖小说的素材来源与情感寄托,而这在与后南宋时代的兴衰对比中产生了强烈的反差与失衡。失落中的梦华怀旧情结,在小说作者的审美心理与创作动机中,以及杭州读者群的接受心境与审美情趣中是普遍存在的。这是明末清初西湖小说兴盛的一个重要心理因素。  相似文献   
82.
刘红麟 《云梦学刊》2004,25(6):84-86
晚清词人王鹏运在悲剧性时代和悲剧性人生中有着独特的悲情体验。亲情、爱情、友情、乡情在变乱时世中糅合了国事人生的荣辱浮沉,从而化育了历亘古未有之变的心灵悲歌。  相似文献   
83.
独特的人生经历与特殊的性格,使得晏几道的时间意识指向对往昔的留恋。这样一种滞后的或后向式的生活方式与态度,决定了小山词的发展方向。时间意识的滞后,使得晏几道于现实全然采取了逃避的策略;时间的后向,使得晏几道专注于内心世界的冥想与开掘。小山词时空交错与逆挽式的表现手法、梦境的着力营构、凄迷感伤的抒情基调,莫不由此而奠定。  相似文献   
84.
湘西是沈从文生命哲学的具象诠释。在沈从文的创作中,湘西怀旧中所展示的人与自然契合的生命形态是人类生存的基点。通过对湘西世界的怀旧和重构,沈从文的创作连接了过去、现在与未来,对湘西怀旧世界的反思和认同则成就了沈从文的创作个性。  相似文献   
85.
于世纪之交问世的《沧浪之水》, 在世纪末情绪的浸染下,一方面通过“对话”来颠覆中国现代当文学中存在的弱势知识分子形象,另一方面则又以“独语”为中介,意欲寻找现代知识分子的精神故乡。在小说中,知识分子的“我将去往何处”的“位置感”以及“我是谁”的“身世感”,表征为对精神乡愁的形上追问。  相似文献   
86.
“五四”乡土小说自诞生以来,国民性批判就是其最基本的主题。从鲁迅以冷峻犀利的笔锋批判国民劣根性开始,“五四”乡土小说作家就汇聚起全部心智,展开了对乡土大地上老中国儿女们国民性的思考。他们既怀着对乡土深深的眷恋之情抒写国民性中值得肯定的正面成分,又怀着清醒的启蒙意识批判国民的劣根性,从而形成了乡情与理性冲突的创作心理。  相似文献   
87.
宋代思乡归隐词处于特定的时代背景、带着特定的文化精神产生并发展起来,因而作品充分地展示出矛盾的心灵世界,曲折地映射出复杂的社会现实。同时,出于开掘心灵世界的特殊需要,宋代思乡归隐词又有自己特别倚重、特别擅长的艺术形式与表现手法,并且赖之形成了它独特的美学风格。  相似文献   
88.
吕德安的诗歌有着"简单"与"纯净"的品格,显现出单纯而自然的乡村谣曲气息。在口语语态和纯净心态合一的直接呈现里,体现出个体灵魂的澄明和对平和温蔼优美人性的抒写。他的创作回避了沉重的话题和丑恶的事物,以对世界的善良与诗意的感觉方式,超越着庸俗与病态,在古朴的乡土和本真的世俗中寄寓着自己的人生理想。他是一个渴望借助诗歌的翅膀实现飞离现实之丑的诗人。  相似文献   
89.
"觉今是而昨非"之后:近年"成长小说"漫论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以一种文化姿态浮出历史地表 ,是近年成长小说与以往涉及成长母题的小说之间的根本区别。其共同特征为 :小说的主人公是性格尚未定型、成熟的青少年 ;主人公与生活于其间的人和环境的关系 ,有教育与被教育的明确的施受关系 ;主人公的文化成长得到确定而充分的表现 ;成长质材足够的叙事维度。世纪末普遍的怀旧倾向 ,是成长小说的一大推力。对教育传统的深度思考 ,使其成为社会新的警示录  相似文献   
90.
流浪是人类的一种精神文化现象,也是现代人的一种生命体验.五四运动时期,文化的裂变带来了精神的无根感,流浪遂成为令人瞩目的文学主题.集体的无意识情感和个体的漂泊经历造就了柔石的流浪情结,物质困窘和意义困惑的人物共同组成了现代小说的流浪者形象.柔石小说中的人物构成了"精神荒野旅行者"系列.这些在苦闷中徘徊却依然顽强寻路的精神浪子,共有着一种"逃离与眷恋"的心理模式,具体表现为两个方面:(1)背井离乡又重归故土;(2)追求爱情又拒绝婚姻.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