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820篇
  免费   22篇
  国内免费   11篇
管理学   1篇
民族学   6篇
人口学   5篇
丛书文集   101篇
理论方法论   19篇
综合类   636篇
社会学   23篇
统计学   62篇
  2023年   3篇
  2022年   1篇
  2021年   3篇
  2020年   8篇
  2019年   15篇
  2018年   14篇
  2017年   21篇
  2016年   11篇
  2015年   17篇
  2014年   44篇
  2013年   49篇
  2012年   56篇
  2011年   65篇
  2010年   42篇
  2009年   47篇
  2008年   44篇
  2007年   65篇
  2006年   66篇
  2005年   51篇
  2004年   58篇
  2003年   45篇
  2002年   45篇
  2001年   42篇
  2000年   22篇
  1999年   5篇
  1998年   2篇
  1997年   2篇
  1996年   5篇
  1995年   3篇
  1994年   1篇
  1990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853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234 毫秒
41.
宁乡方言在构词和构形方面的几个特色中包括名词的几个后缀、形容词的几个后缀、数量词中缀“是”及多功能后缀“唧”等。这些特点说明宁乡方言虽属于湘方言中的长益片,但由于其特殊的地理位置,也在不小的程度上受到娄邵片的影响。这说明宁乡方言是湘方言长益片里一个特殊的次方言。  相似文献   
42.
李贺才情过人,诗歌的意象五彩缤纷,冷艳是其基本特征,此外意象的叠加、通感、跳跃、象征,又形成了其独创的风格和特色。  相似文献   
43.
路遥作品中,塑造了一些贤妻良母式的女性人物形象。她们生儿育女、相夫教子、无私奉献,是符合男权观念的女性形象。在女性主义的审视下,这些贤妻良母过的却是丧失了自我与个性的生活,并没有真正的幸福可言。  相似文献   
44.
意象的再现是汉诗英译的重点。纯名词意象组合诗句的翻译又是意象翻译中的难点。通过对典型的地名词意象组合诗句翻译范例的分析比较,从而得出:纯名词意象组合诗句的翻译不能是简单的名词排列,它要求译者通过主体问性的介入对并置的意象进行解构,揭示出并置意象下隐藏的动态关联性。再依据英语语言特点进行重构,使之符舍英语读者的审荧习惯和要求,达到再现与原作意境。神似”的效果,这样的译作才是上秉之作。  相似文献   
45.
随着我国旅游市场的迅速发展,旅游目的地营销受到了越来越普遍的重视,营销手段日益丰富。其中,影视媒体作为一种有效的促销手段,对旅游目的地营销成功起副了重要的促进作用,形成了若干新的旅游热点地区。但在火热的旅游目的地旅游盛况中,旅游目的地产品开发、规划和营销中的不足也日益暴露出来,对旅游目的地的可持续性发展构成了现实和潜在的威胁。针对上述情况着重分析了搞好旅游目的地营销应注意的几个问题。在对旅游目的地和游客进行科学的管理,充分重视人际传播在营销中的重要作用,进一步深度开发旅游目的地产品内涵等方面进行了有意义的探讨。  相似文献   
46.
本文阐述了变化检测存在的两类误差,从理论上论证了基于背景重构算法可以消除这两类误差,并给出了基于背景重构的视频对象分割算法。实验证明,本算法具有一定的实用性和鲁棒性。  相似文献   
47.
中国古代女性诗人的诗词构成了古典文学王国中一道独特的风景线,女性诗人的创作笔触细腻而温婉,感情内敛而真挚,栖鸟、浮云、晓风等意象常常出现从而为女性诗词塑造了清丽脱俗的优美意境。本文试图从东西方意象的异同方面通过两个实例的具体分析对中国古代女性诗人诗词翻译作初步探讨,以期在翻译过程中更好地传递意象再现原诗的意境。  相似文献   
48.
贾平凹小说中的众多人物可分属于三类不同的人物形象:女菩萨形象、缺少男性特征的男性形象及具有传统"巫觋"特点的人物形象。而几种人物的身上都映射出作者内心世界的折光,从而形成了作者心中带有稳定性的类象。  相似文献   
49.
西方传教士认识到要成功地推进基督教的传播,必须理解、尊重与适应中国文化,对基督教作出适应儒学、适应中国文化的必要的变通与调适,故提出了“孔子加耶稣”的传教策略,并从调和、会通基儒关系的角度对儒学进行诠释。传教士的儒学观作为一种来自异域文化的比较审视,对于我们体认儒学与中国文化的历史价值具有借鉴意义。  相似文献   
50.
吕书宝 《齐鲁学刊》2003,(3):101-104
《礼记》是记述和阐释中华古礼的 ,纷繁错杂 ,语义艰深。但在《礼记》中 ,除了运用抽象思维 (理性思维 )、推衍概念来释解礼义之外 ,还经常通过形象思维借助说明性、描写性乃至文学性语言来阐发礼义 ,从而完成古礼本来面貌之立体二度还原。《礼记》在阐释古礼中使用形象思维这一文学表现手法有深层的心理、社会原因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