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411篇
  免费   36篇
  国内免费   29篇
管理学   3篇
民族学   3篇
人才学   1篇
人口学   1篇
丛书文集   245篇
理论方法论   43篇
综合类   1173篇
社会学   7篇
  2023年   1篇
  2022年   10篇
  2021年   6篇
  2020年   8篇
  2019年   5篇
  2018年   1篇
  2017年   6篇
  2016年   11篇
  2015年   18篇
  2014年   67篇
  2013年   41篇
  2012年   80篇
  2011年   99篇
  2010年   84篇
  2009年   105篇
  2008年   106篇
  2007年   131篇
  2006年   124篇
  2005年   134篇
  2004年   118篇
  2003年   102篇
  2002年   86篇
  2001年   69篇
  2000年   42篇
  1999年   4篇
  1998年   1篇
  1997年   7篇
  1996年   3篇
  1995年   2篇
  1994年   2篇
  1993年   1篇
  1992年   2篇
排序方式: 共有1476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46 毫秒
101.
当下小说的网络书写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刘保昌 《晋阳学刊》2005,(6):101-104
不管是网络原创作品,还是超文本写作,真正具有网络意义上的"自足性"或云"个性"的网络文学作品贩并不多见.在写作以网络为题材的小说时,作者们的表现方式与角度也迥异其趣.如果说<第一次的亲密接触>中的网络只是男女主人公交往的媒介的话,大陆早期的网络题材小说写作却具备别样一种意味.网络爱情小说的缺失十分明显,主要包括表现手法比较单一;网络爱情往往要走向现实爱情,纯粹的网络爱情较难发展;网络爱情缩略了时间性维度,而时间的考验、刻骨的相思等等加深爱情感受的东西被缩略后必然会降低爱情的浓度,这也是当下网络爱情小说容易流于肉欲化写作的根本性原因.  相似文献   
102.
朱德发 《河北学刊》2005,25(6):75-78
朱德发从人类视野探讨了集体英雄与个体英雄相互依存的辩证关系,在精神意识深层开掘了集体英雄和个体英雄的灵魂构成,认为英雄既有个性主义意识又有集体主义思想,二者并非对立而是有机统一的。王寰鹏认为,梁晓声知青小说的英雄主义既带有浓重的历史印记又体现了人性的本能,歌颂英雄主义和反思历史是梁晓声知青小说中同时存在的价值追求。李宗刚认为,“十七年”文学英雄叙事是中国革命这一宏大历史的缩影,其中隐喻着中国革命在艰难曲折中最终走向更伟大的胜利;同时,英雄叙事还契合了主流意识形态的需求,满足了主流意识形态时“个人魅力型权力”的眷恋。李钧从英雄性格入手,比较了《犯人李铜钟的故事》与《天下荒年》这两篇小说的英雄观及其文化哲学的差异。张伟忠通过对《人间正道》和《抉择》中的改革英雄形象的艺术分析,认为他们身上既有对传统君子型英雄人格优秀品质的继承,也有对当代改革英雄品质的发扬光大。改革英雄的人格结构并不全是现代性的,其中还有权威人格和长官意志等传统人格负面因素的残留。杨新刚认为,20世纪90年代以来的英雄叙事小说具有如下特征:从“英雄的人”向“人的英雄”的转进;英雄类型的世俗化和当代性;游走在主旋律与消费主义之间的叙事策略;由反传奇性向生活化叙事抵达等。  相似文献   
103.
萧红小说具有精典品格与创新精神.思想内容意蕴丰厚,情感色调丰富多彩,形式新颖不拘俗套,特色突出风格独具.  相似文献   
104.
邱付平 《云梦学刊》2003,24(3):75-77
《中国知青民间备忘文本》是世纪初出版的一套以知青为题材的文本,这套文本具有三个方面的特征:首先,文本的作者面临着一种在纯文学与商业化之间进行艰难选择的困惑;其次,由于审美品格的缺失,致使文本的备忘价值大于其审美价值;第三,文本的策划者将这套文本定位为“民间文本”,带有很大的虚幻性与不确定性。纵观知青文学二十余年的发展历程,可以看出,这套文本并未能将知青文学创作提高到一个新的水平,因而,在新的历史条件下,知青文学的创作有待突破与提高。  相似文献   
105.
20世纪80年代中后期的余华曾以冷漠叙事闻名文坛,90年代以来他一反原来对世界和人生的悲观消极看法,温情观照人世间的一切,音乐是其风格转变的重要契机音乐给予他爱,从而影响了他的文学观念;音乐激发了创作灵感,余华找到了独特的出场路径;音乐影响了他感知世界的方式,从而导致其作品叙事风格由冷漠向温情的转变.  相似文献   
106.
精神分析学说与施蛰存的小说创作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罗伟文 《学术探索》2005,(4):132-136
由于与精神分析学有着奇妙的内在心灵契合,施蛰存对该学说情有独钟并大胆地用它来独辟文学创作“新的路径”。施氏对精神分析的接纳主要表现在:用潜意识理论探索人的复杂内心世界、用人格层次说进行二重人格的塑造、用爱欲与文明说阐释了人与文明的悲剧性对立。施氏的这一探索赋予了他的小说鲜明的现代性品格,具有开风气的重要文学史意义。  相似文献   
107.
薛忠文 《齐鲁学刊》2004,(2):158-160
“新历史小说”力求保持历史的原生态,而不再成为教科书的知识补注。“新历史小说”突破了过去单调划一的历史发展模式,对现实社会和当代人性进行总体性观照。“新历史小说”作家真实地反映历史,而不作简单的价值评判。  相似文献   
108.
赵冬梅 《河北学刊》2003,23(2):121-125
本文主要以现代文学中的小城镇小说为个案,来探讨现代小说中的时空关系。作为小说的主要构成因素,时间与空间并不能截然分开,彼此之间存在着交叉和相互转化的关系,如空间的时间化或时间及小说本身的空间化。这种种时空关系除了拓展了现代小说的表现手法外,还蕴涵或承载着作家的、社会的、时代的、民族的等等众多信息和意义。  相似文献   
109.
在1930-1940年代的东北沦陷区文坛上,梅娘的小说创作以女性的视角寻求自我解放和自我实现。对母爱的渴求在梅娘的感情经历和小说创作上是一个贯穿始终的主题,这一主题体现了梅娘对爱与生的渴望和自我生命价值的追求。  相似文献   
110.
文娟 《阴山学刊》2004,17(6):28-31
《新小说》、《绣像小说》、《月月小说》、《小说林》并称为近代四大小说杂志。《月月小说》与前两种相比,不仅是刊登小说最多的一种,①而且在杂志的商业操作、内容的娱乐性以及围绕读者转移的文化品位等方面都显示着独特的个性;《月月小说》的风格很大程度上影响了于其后创刊的《小说林》,在近代小说杂志的发展中体现着明显的承上启下作用。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