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87篇
  免费   2篇
  国内免费   1篇
管理学   1篇
人口学   1篇
丛书文集   6篇
理论方法论   3篇
综合类   77篇
统计学   2篇
  2023年   1篇
  2020年   1篇
  2019年   1篇
  2018年   1篇
  2017年   2篇
  2016年   1篇
  2014年   3篇
  2013年   2篇
  2012年   4篇
  2011年   10篇
  2010年   6篇
  2009年   5篇
  2008年   4篇
  2007年   5篇
  2006年   9篇
  2005年   7篇
  2004年   13篇
  2003年   3篇
  2002年   3篇
  2001年   5篇
  2000年   1篇
  1999年   1篇
  1995年   1篇
  1994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90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218 毫秒
81.
从三个平面角度(即句法、语义、语用),将语法结构研究与语用研究结合起来。通过比较方法,分析量词的特点;着重从语用角度分析量词特殊用法——量词隐省,并提出量词理论研究在实际运用中有重要的指导意义。  相似文献   
82.
一、对日本京都大学藏《金瓶梅词话》残本,作有详尽著录;二、对古佚小说刊行会影印本《金瓶梅》词话影印人、影印次数、影印地点、影印部数作有周密考证。  相似文献   
83.
关于持有的属性,即持有是不是一种行为,如果是一种行为,在行为形态上是作为还是不作为?对此,中外刑法学者有六种观点,即:行为否定说、作为说、不作为说、择一说、修正的择一说、第三种形态说。持有是一种行为,而不是行为之外的又一种犯罪存在形式。在现有的犯罪论体系与行为概念中,将持有解释为行为是必要的和可行的。在行为形态上,持有应归属于作为的范畴。  相似文献   
84.
先行行为导致的不作为侵权行为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先行行为介入他人生活资源之变动,根据团体主义和公序良俗等原则,承担侵权法上的作为义务具有合理性.先行行为导致的不作为侵权行为的构成,不要求先行为违法和有责,但对先行为所产生的结果有要求.具体而言,是要求存在先行行为,使他人处于危险之中或升高了危险,行为人因而负有作为义务.  相似文献   
85.
不真正不作为犯的关键问题之一是等价值性问题,只有具有等价值性,不真正不作为犯才能与作为犯同在一个犯罪构成要件中予以评价,犯罪才能成立。从存在论的角度看,不真正不作为犯与作为犯相比,是A与非A的关系,无法进行相当性比较,只有在其义务内容中去寻找,才能找到比较客观的标准,即应避免犯罪构成事实与作为犯所实现的犯罪构成事实相当。  相似文献   
86.
经贸文献汉英翻译存在五类问题:一、用词和语法错误;二、术语翻译不当;三、省译、增译处理失误;四、对原文理解错误;五、忽视中外文化差异,译品丧失语篇功能。提高译者英文水平、培养其跨文化交流意识、规范翻译市场是解决此类问题的办法。  相似文献   
87.
德日刑法理论中对于不作为的共同正犯的研究,存在"全面肯定说"、"全面否定说"和"限定肯定说"三种观点,其中限定肯定说最为合理。真正不作为犯之间能够成立共同正犯。不真正不作为犯中,不作为与不作为之间也能成立共同正犯,至于不作为和作为能否结合成立共同正犯,则应视不同情况区别对待。凡是对正犯的不作为的参与,原则上都应当是帮助犯,没有成立作为与不作为相结合的共同正犯的余地。但是,在特殊情况下,如果缺乏不作为者的不作为,犯罪就无法实现,即作为与不作为可以作出刑法上的平行评价时,也可以成立共同正犯。  相似文献   
88.
作为起因性不作为在性质上属于行政不作为的基本形态.把握其外延的重点是要将它与迟延不作为、纯粹不作为加以界分;理解其内涵的关键在于明确其构成要件,这些要件包括:先行行为的存在、特定危险状态的产生、行政主体怠于履行作为义务致生损害.  相似文献   
89.
顾晓晶 《琼州学院学报》2011,18(3):160-161,163
本文对汉语"的"字词组和英语"定冠词+形容词"词组组词现象分别加以探析。  相似文献   
90.
Determining the human activity that social processes consist in is a central task for the philosophy of the social sciences. This paper asks: which conception of agency arising from contemporary action theory is the most suitable for social science explanation? It is argued that a movement-centered, Davidsonian picture of agency is not suitable for explaining certain social processes such as strikes and boycotts because, instead of intentional bodily movements, they are explained by the intentional omissions of agents. I propose that instead of intentional bodily movements, social processes are better explained by phenomena in which an agent is taking an active relation both to her mental or bodily processes as well as to what is happening around her. Thus, to fully explain social processes, a comprehensive theory of agency that can account for intentional actions and intentional omissions and a conception of agency that includes both materialist and volitionalist aspects is needed.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