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7772篇
  免费   203篇
  国内免费   104篇
管理学   134篇
民族学   96篇
人口学   58篇
丛书文集   1140篇
理论方法论   348篇
综合类   5917篇
社会学   174篇
统计学   212篇
  2024年   10篇
  2023年   34篇
  2022年   47篇
  2021年   73篇
  2020年   67篇
  2019年   80篇
  2018年   75篇
  2017年   66篇
  2016年   101篇
  2015年   131篇
  2014年   416篇
  2013年   395篇
  2012年   474篇
  2011年   559篇
  2010年   467篇
  2009年   496篇
  2008年   509篇
  2007年   630篇
  2006年   610篇
  2005年   580篇
  2004年   559篇
  2003年   503篇
  2002年   435篇
  2001年   321篇
  2000年   198篇
  1999年   63篇
  1998年   30篇
  1997年   29篇
  1996年   33篇
  1995年   14篇
  1994年   18篇
  1993年   15篇
  1992年   11篇
  1991年   4篇
  1990年   2篇
  1989年   7篇
  1988年   2篇
  1987年   2篇
  1986年   1篇
  1985年   3篇
  1984年   1篇
  1983年   2篇
  1982年   1篇
  1981年   1篇
  1978年   1篇
  1977年   2篇
  1975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8079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62 毫秒
101.
党的形势政策观的价值取向,就是我党在分析形势进行政策活动时所指向的一定价值目标的活动过程。中国共产党在长期革命和建设实践中,总是以解放和发展生产力、代表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以及维护工人阶级的统治地位和阶级利益作为党的基本价值取向,它们同时也是党在分析形势进行政策活动过程中的基本价值取向。  相似文献   
102.
本文探讨了我国外资银行法律监管中存在的若干问题,同时针对这些问题提出在外资银行监管过程中应该明确监管目标,加强国际监管合作,完善国内相关立法,强调监管的持续性与统一性,实现监管机关的独立性等建议。  相似文献   
103.
先买权可以分为法定先买权与意定先买权、物权性先买权与债法上的先买权。债法上的先买权是一种形成权,不具有对抗第三人的效力;物权性先买权则是一种物权取得权,具有对抗第三人的效力。我国民事立法中规定的先买权应解释为债法上的先买权,不具有对抗第三人的效力。  相似文献   
104.
毛泽东的科学技术思想是毛泽东思想的重要组成部分。可以从三个方面系统分析和探讨毛泽东关于科学技术的理论及其实践。其中关于科学技术的特征及其作用的思想是毛泽东的基本科学技术观;关于科学技术的生产力功能的思想是毛泽东科学技术观的核心内容;关于科学技术的方针和政策的思想是毛泽东的科学技术观及其核心内容的具体体现。它们有机地组成了毛泽东关于科学技术的理论及其实践的主要内容。  相似文献   
105.
我国私人银行业务发展探讨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在西方发达国家已有相当长历史的私人银行业务,适应环境的变迁发生了一系列新的变化;我国商业银行私人银行业务较之西方发达国家明显滞后,但近年来发展的步伐显著加快;蓬勃发展中的我国商业银行私人银行业务目前存在着一些不容忽视的问题;我国私人银行业务正处于成长期,具有无限的市场潜力和广阔的发展前景。  相似文献   
106.
自从我国面向世界、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的英语教学就同时兴旺起来.近年来,大学英语教学界十分活跃,科研、改革的尝试在全国各地层出不穷,这难能可贵.但是近年来,特别是加人WTO以后,更加国际化的中国,自上而下,都对大学英语能力教学的现状表示不满足.首先分析现时大学英语能力教学中存在的问题,然后讨论社会上的英语教学和PETS等新推出的测试模式,对大学英语及其测试模式形成压力;最后,就如何完善大学英语能力教学提出建议.  相似文献   
107.
王国维在小说批评方面的代表作是《〈红楼梦〉评论》。其中运用的进化的文学史、严格的逻辑推理、艺术的审美理论为近代小说批评方法提供了借鉴  相似文献   
108.
Making ends meet: perceptions of poverty in Sweden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During the era after the Second World War, Sweden has built a welfare system based on labor market participation and income maintenance. Low unemployment and decent wages are supposed to guarantee people a labor market income or income maintenance, which in turn should provide a proper standard for everyone. However, a rapid increase in unemployment and economic problems have made the future of the Swedish welfare state more uncertain than ever. These circumstances have, among other things, led to the suggestion that Sweden should abandon the income maintenance policy and create a social policy system with the more limited ambition of guaranteeing everyone a minimum income. In that case, one central question must be answered: what constitutes a decent minimum income in today's Sweden? Where should we draw the poverty line under which people will not be forced to live? These questions are central in the current debate. The consensual poverty line method is used in this article to derive a poverty line relevant for today's Sweden. The results shows that more than every fifth household has an income below the consensual poverty line. That is, they have an income that most Swedes would argue is too low to make ends meet. The level of the consensual poverty line was compared with the National Board of Health and Welfare's guidelines for social assistance. The consensual poverty line was shown to be more generous to small households and the norm for social assistance was more generous to larger households. Finally, the expenditure for guaranteeing all Swedish household a minimum income equal to the consensual poverty line was estimated: more than SEK 25 billion per year. The results in the article casts serious doubt on the ability of the Swedish welfare state to secure a decent income to all citizens.  相似文献   
109.
司马迁的人生价值观是他“一家之言”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中华民族宝贵的精神财富。司马迁把“立德”、“立言”、“立功”作为人生的三大价值取向,认为在挫折和逆境中忍辱奋进是取得巨大成功的重要条件,在他看来,人们应当珍视生命,面对死亡应有崇高的价值追求,要死得其所,要死得有价值。  相似文献   
110.
毛泽东的文艺观是对马克思、列宁文艺思想的继承和发展。毛泽东认为文艺具有鲜明的功利性和阶级性,并为一定的政治和阶级服务;文艺与革命的关系,就是文艺与人民大众的关系。毛泽东是一位政治家诗人,他在诗词创作中深刻地反映了他的文艺观,并以此实践了其文艺为革命斗争服务的主张。无产阶级取得政权后,人民物质生活日益丰富,精神上的需要就多样化了,艺术上的需求也随之多样化,势必出现纯粹娱乐性的文艺作品,这些作品很难以政治标准来评价其高下优劣。因此,毛泽东的文艺观应该是一个开放的、不断发展的思想体系。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