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45篇
  免费   0篇
管理学   1篇
民族学   2篇
丛书文集   9篇
理论方法论   4篇
综合类   27篇
社会学   2篇
  2018年   1篇
  2016年   1篇
  2014年   2篇
  2013年   2篇
  2012年   3篇
  2011年   5篇
  2010年   7篇
  2009年   5篇
  2008年   3篇
  2007年   3篇
  2006年   5篇
  2005年   3篇
  2004年   3篇
  2002年   1篇
  2001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45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515 毫秒
31.
吕艳 《齐鲁学刊》2005,(2):76-79
《三良》、《七哀》深契王粲感伤性格,是王粲人生的诗意言说。王粲人生的光点在于前期悲壮的悯世与 有为追求;后期效命曹氏,惶奔仕途,建安理想渐渐淡化,他对文学侍臣的处境虽有自觉的认识,并因此而痛苦,但 更多的是对这种生存环境的无奈和认同。《三良》、《七哀》表达了一种难以言说的极深极痛的悲哀情绪。  相似文献   
32.
电影片名中的文化“他者”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电影已经成为现代生活中不可缺少的组成部分,加之当今中国大规模地引进外国影片、且以英语影片居多,因此,电影片名翻译尤显重要。电影的本质与电影片名的功能决定了电影片名中"他者"的存在;同时,源语片名必然与文化"他者"紧密相连。与汉语文化相比较,英语电影片名中存在语言及思维层面的文化"他者",对其加以清楚的认识,有利于电影片名翻译质量的提高。  相似文献   
33.
胡塞尔为了证明现象学的普遍性,提出了交互主体性理论,其中,他人的构造问题是一个重点。胡塞尔对他人的构造的论述是基于现象学的理论体系,是在先验世界内的;其关于他人的构造过程的关键因素,是意识的意向性和"结对"。胡塞尔的理论是成是败尚在争议,但他确是从一个完全不同的角度开始了对他人问题的思考。  相似文献   
34.
布朗肖的空间生存论指出,文学空间是一种生存体验的深度空间,是抵达人之生存深度的体验空间。他的观点与海德格尔提出的"此在"优先权的生存存在论原则不谋而合。由于空间构筑了与日常生活密切相关的人之生存存在的场域,那么个人对于自身存在空间的选择对其实质的生活有着举足轻重的影响。作为一位在英国维多利亚时代生活了将近二十年的女性,伍尔夫深深体味到了父权制的社会机制对女性的轻视和压制,因此她试图通过达洛卫夫人生存空间的自主选择为女性开辟一条突围"他者"身份的途径。  相似文献   
35.
主体按照弗氏的理论就是人的自我,而他者指的则是无意识即伊德或欲望.在小说中自我分别指的就是年轻的布朗先生和"我".他者在霍桑的两篇小说中指的是布朗到森林去参加魔鬼的午夜聚会和"我"到新英格兰去找我的亲戚去发展.他者在小说中不断地通过各种手段来实现其快乐的原则.文章还论述了他者在其满足欲望的同时也就导致了主体的坍塌.主体的坍塌也就意味着人的内心世界的崩溃.  相似文献   
36.
李白与西域有着深厚的渊源,在他的诗歌中存在着不少西域意象。对李白诗中西域意象分析,可以看出西域作为一个文化的他者存在于中原文化的集体想象中。对西域的想象是东西文化交流的结果,西域与中原既是地理的政治的关系也是文化的部分与整体的关系。  相似文献   
37.
刘成才 《南都学坛》2010,30(1):66-69
在现代文学中独领都市文学风骚的上海,1949年后,遭遇到了自己的尴尬境地。在红色共和国追寻革命现代性的主流话语规训下,上海,作为主流意识形态言说革命现代性的话语承载"主体",在"十七年"文学的上海书写中历经几度变形。在主流革命话语叙述视野中,上海的现代性承载"主体"角色,被工农兵革命者赋予了道德化的变色外衣。由于对城市疑虑、警惕、恐惧,表现在文学中便是对上海的"恶魔化"处理,上海作为腐蚀革命意志的渊薮,成了一朵"恶之花",成了革命者对城市恐惧症的替罪羊。经过一系列改造的知识分子话语诉求载体的上海开始遵循当时主流意识形态话语的规训和召唤,向主流意识形态靠拢,并最终实现了自己的"红色转身"。上海作为共和国追寻革命现代性的异数与另一种风景,"小资"式的华丽与精致的"狐步舞"却又在红色的外衣下悄然现行,勾起了人们对繁华的艳羡目光和现代梦的渴望。在共和国追寻现代的革命语境中,上海始终无法以自己的话语言说自己,无奈地几度上演"变形记",尴尬地成了失语的"大他者"①。  相似文献   
38.
英、汉民事法律文书写作对比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民事法律语言的英语和日常英语有着很大的差异,甚至晦涩难懂,中国大陆民事法律文书和英美法律文书有许多相似之处,更存有很多差异.所以,只有深入研究和熟练把握英、汉民事法律文书写作的特点,才能减少失误和误解,避免经贸损失,维护中国民事当事人的合法权益.  相似文献   
39.
In this paper, I investigate the lived experience of multiculturalism often referred to as ‘everyday multiculturalism’. I suggest that the concept of ‘everyday otherness’ offers further insight in understanding the intercultural dynamics of diverse communities and explore the ways in which individuals and communities have negotiated intercultural encounters and ‘otherness’ in a regional Australian community. The research is based on ethnographic fieldwork in a South Australian regional town and draws on an analysis of 20 in-depth semi-structured interviews with long-term residents and recent humanitarian migrants – those who are from Afghan Hazara refugees/asylum seeker backgrounds. Following on from Amanda Wise’s (2009 Wise, A. 2009. “Everyday Multiculturalism: Transversal Crossings and Working Class Cosmopolitans.” In Everyday Multiculturalism, edited by A. Wise and S. Velayutham, 2145. Basingstoke: Palgrave Macmillan. doi: 10.1057/9780230244474_2[Crossref] [Google Scholar]) conception of individuals who facilitate bridging difference between diverse groups, ‘transversal enablers’, I identify two types of ‘transversal enablers’ that can be found among both long-term regional residents and new migrants – structural and everyday enablers – and draw out the characteristics and capacities that they exemplify in bridging ‘everyday otherness’ in the community.  相似文献   
40.
本文通过对恩施双龙村的田野研究,认为女性既不是传统所认为的无主体的“他性”存在,也不是一些学者所认为的,是多种生存策略所体现的理性主体。女性的自我首先是一种情感主体,这种情感主体具有包容性和排他性双重特征。女性自我对于社会的意义在于:女性情感主体的包容性给乡村社会的整合赋予心理与实践的基础,而女性情感主体的排他性则给突破乡村社会既有规范与习俗创造了空间。女性通过一种“柔性的风格”参与了整个社会的建构。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