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654篇
  免费   25篇
  国内免费   16篇
管理学   4篇
民族学   35篇
人口学   12篇
丛书文集   88篇
理论方法论   16篇
综合类   531篇
社会学   4篇
统计学   5篇
  2024年   2篇
  2023年   6篇
  2022年   10篇
  2021年   8篇
  2020年   5篇
  2019年   1篇
  2018年   14篇
  2017年   5篇
  2016年   9篇
  2015年   18篇
  2014年   52篇
  2013年   28篇
  2012年   35篇
  2011年   69篇
  2010年   53篇
  2009年   53篇
  2008年   39篇
  2007年   64篇
  2006年   53篇
  2005年   40篇
  2004年   18篇
  2003年   48篇
  2002年   26篇
  2001年   17篇
  2000年   11篇
  1999年   1篇
  1998年   2篇
  1997年   3篇
  1996年   2篇
  1994年   3篇
排序方式: 共有695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25 毫秒
81.
现阶段乃至今后相当长一段时期,县域工业发展问题是中国县域经济发展的重中之重.当前县域经济社会发展与人口、资源、环境之间的矛盾十分突出,探讨在资源环境约束日益强化条件下县域工业的推进机制,显得十分重要和紧迫.  相似文献   
82.
秦朝乌氏县是中原政权在宁夏地区第一次正式的行政建制,具有十分重要的政治、军事、经济、文化意义。秦朝乌氏县是民族融合的据点,形成了最初宁夏的一些大姓,有祭祀文化的特点,也有长城文明的烙印。  相似文献   
83.
让农民“组织起来”是土改后中共农村政策的主旋律。农业合作化改变了农民的生产方式。为了协调各方的责、权、利关系,新的土地所有制需要建立与之配套的有效劳动组织和经营管理责任制。文章以湖北省新洲县为个案,探讨了合作化运动中劳动组织和经营管理责任制在合作化时期的演变历程,分析了其弊端,认为合作化时期的规模生产仅仅是小农经济的简单累加,并不能实现农业的现代化。  相似文献   
84.
老子县籍考实   总被引:2,自引:1,他引:1  
老子是先“相县人” ,而后“苦县人”。“相县”、“苦县” ,其县籍称名虽有变化 ,而实际指一地 ,即今河南省周口市鹿邑县辖地。所谓“老子为沛人”、“老子为涡阳人”是根本站不住脚的  相似文献   
85.
本文以分析多年来湖北省县域民营经济发展为例,认为民营化是县域经济振兴发展的重要途径,并且在客观上也符合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发展的规律和要求,关键是要以中小企业改革为突破口,解放思想,创新体制,全力推进县域经济的民营化进程,激发县域经济的发展活力.  相似文献   
86.
区域经济与县域经济理论与实践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综述现代西方区域经济学的基本理论及其基本内容的形成、发展和主要观点,分析总结我国区域经济、县域理论的发展与实践,提出了发展我国县域经济应着重思考的几个问题。  相似文献   
87.
制定新校区总体规划设计和远景发展规划。一定要适应新校区所在地的社会人文历史地缘背景。从陕西省户县的县情县貌、风光遗迹、文明传承等不同视角,作了简要概述,为西安石油大学建设户县新校区作必要论证研究。  相似文献   
88.
中部县域经济发展探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发展县域经济是中部地区发展的基础。由于历史和现实的原因,中部地区县域经济发展的整体水平还是比较低的,但只要能解放思想,更新观念,找准方向,选择好发展突破口,中部县域经济的发展前景还是非常广阔的。  相似文献   
89.
陕西省县域经济发展水平的差异   总被引:5,自引:1,他引:4  
建立陕西省县域经济发展水平的评价指标体系,利用层次分析法确定各指标权重,结合2003年社会经济统计数据对陕西省85个县(县级市)进行综合评价;采用Ward聚类法进行系统聚类分析,将陕西省县域划分为五大经济发展梯度区,分析其县域差异的空间特征,探讨经济协调发展对策。结果认为:陕西省县域经济发展必须充分把握西部大开发的历史机遇,以稳定发展为基础,以倾斜发展为手段,以区域整体经济实力的快速与协调增长为目标。  相似文献   
90.
通过吴旗县山川秀美工程调查,提出首先在落实再造秀美山川的退耕还林工程中,应以科技为基础,尊重自然规律,对陡坡、缓坡、平地等实施不同农业土地利用方式,大力发展适地条件的林、草、畜牧品种,推行先进种植饲养技术;第二,农业产业结构的调整以市场为导向,发展优势产业,改造置换传统产业,发展与市场紧密结合的农畜产品,在改造环境和农业结构调整的同时增加农民收入,提高生活水平;第三,应加强宏观指导和政策扶持,实现农村就业结构的调整,加快实现农业和农村的现代化进程。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