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400篇
  免费   19篇
  国内免费   1篇
民族学   14篇
人口学   1篇
丛书文集   94篇
理论方法论   33篇
综合类   262篇
社会学   16篇
  2023年   2篇
  2021年   4篇
  2020年   3篇
  2019年   4篇
  2018年   2篇
  2017年   4篇
  2016年   7篇
  2015年   10篇
  2014年   15篇
  2013年   20篇
  2012年   31篇
  2011年   28篇
  2010年   23篇
  2009年   25篇
  2008年   18篇
  2007年   42篇
  2006年   33篇
  2005年   37篇
  2004年   34篇
  2003年   32篇
  2002年   15篇
  2001年   19篇
  2000年   10篇
  1999年   1篇
  1993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420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95 毫秒
41.
在张孝祥的诗歌作品中,绝句数量近半,其内容包括描绘美好河山、不畏强权、模山范水、归隐情结等许多方面。在丰富的情思蕴涵之中,始终贯穿着爱国爱民的主线,在南宋初期的士人群中具有典型的代表性。  相似文献   
42.
关于明末农民起义领袖李自成的归宿问题,历来争论不休,目前“通山说”、“夹山说”以及“青城说”成鼎足之势。三家在对李自成归宿问题的讨论中,不同程度地忽视了对于支撑论点的史料的详细考证和甄别,史料使用的随意性较强;在史学方法上,过分倚重家谱和民间传说,使得论证本身缺乏科学性,立论基础薄弱。论争中在学风方面也存在问题,如不求甚解、党同伐异、缺乏沟通等。若这些问题得不到足够的重视和纠正,就永远无法还原历史本来面貌。  相似文献   
43.
20世纪以来,进一步继承和发展民族史学是两岸学人的共同要求,努力从传统史学遗产中总结出中国民族史学的精华,以发展新世纪史学,两岸学人从不同方面都做出了显著的成绩。在新形势下加强两岸学术交流,对于推进民族史学的发展,弘扬中华传统文化,有着重要的历史和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44.
探讨了爱国主义教育在中国古代是怎样形成和发展的,并更进一步总结出爱国主义教育的最初模式,为研究近代和今天爱国主义教育做了很好的铺垫。  相似文献   
45.
鲁迅对中国文学的研究,奠定了现代中国文学研究的基础。他在研究过程中所表现出来的爱国情怀,他的现代批评意识和观念,他所运用的现代批评原则和方法,都成了一分宝贵的精神财富,成为今天开展中国文学研究的楷模。  相似文献   
46.
中国马克思主义史学的特点与风格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中国马克思主义历史学是历史发展的产物,在八十多年的发展过程中形成了自己的特点与风格。中国马克思主义史学以中国化的马克思主义为理论指导,具有明显的理论倾向;它以中国传统史学的丰厚遗产为基础,带有鲜明的民族特色;它同时具有与时俱进、不断创新的品格,能够不断增强与发展自己。  相似文献   
47.
赵翼的主要文学著作为《廿二史札记》与《陔余丛考》二书,其主要价值是在史论方面具有创造性的贡献,如他相当成功地运用比较史学方法、心理分析方法,而且善于提取一代之大事,分析其对社会所产生的影响,从而反映出一个时期历史的特点,其研究成果对近代通史和断代史研究有深远的影响,具有启迪后世学者的非凡价值。  相似文献   
48.
随着后现代史学的发展,传统历史学"宏大叙事"方式受到了冲击和挑战,史学研究"微观化"渐成大势,却导致断裂历史的"碎片化"现象滋长,引起学界争议不断。文章通过探索后现代史学思潮影响下"宏大叙事"危机和面临的挑战,分析后现代史学"微观化"研究视角的发生发展,梳理史学"碎片化"现象和方家论争,希冀运用后现代史学合理科学的研究方法,避免由于割裂历史导致难以对历史进行重建和复原,推动史学研究与时俱进。  相似文献   
49.
关于岳阳楼历史的研究,已有很多成果,其中存疑者众多。而何林福新著《岳阳楼史话》,却在地域体、专门性的历史地理学的范式内,别开生面,将史学、美学、文学熔于一炉,开拓了“史话”一类体式的新天地。  相似文献   
50.
曾黎梅 《学术探索》2014,(7):123-128
《学术研究》创办于1961年7月,至1965年停刊,是20世纪60年代云南一份长期、持续对外发行的学术刊物。当时,大陆地区民国时期发行的学术刊物大都处于停办状态,新创刊的学术杂志屈指可数。《学术研究》的创办,为国内史学界发表最新研究成果和进行学术交流提供了重要平台,对外展示了云南的学术研究成果,成为省内外学者交流的桥梁,对中青年学者的培养发挥了积极作用,促进了马克思主义史学在云南的建立和发展。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