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400篇
  免费   19篇
  国内免费   1篇
民族学   14篇
人口学   1篇
丛书文集   94篇
理论方法论   33篇
综合类   262篇
社会学   16篇
  2023年   2篇
  2021年   4篇
  2020年   3篇
  2019年   4篇
  2018年   2篇
  2017年   4篇
  2016年   7篇
  2015年   10篇
  2014年   15篇
  2013年   20篇
  2012年   31篇
  2011年   28篇
  2010年   23篇
  2009年   25篇
  2008年   18篇
  2007年   42篇
  2006年   33篇
  2005年   37篇
  2004年   34篇
  2003年   32篇
  2002年   15篇
  2001年   19篇
  2000年   10篇
  1999年   1篇
  1993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420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81.
《画魂——潘玉良传》是石楠的成名作.这部作品之所以能常读常新,是有着超越时空、历久弥新的东西.作者凭借巧妙的构思和合理想象,抓住了潘玉良不懈的艺术追求、突出的女性意识、执着的爱国思想三条主线,把一个人物栩栩如生的塑造出来.石楠对潘玉良人格精神的展现,完成了一些具有普遍意义的人性的书写.  相似文献   
82.
This article examines the dialectical relationship between martyrology and historiography, religion and secularism in the works of the Russian‐Jewish historian and communal activist, Elias Tcherikower. Tcherikower, although a disciple of Shimon Dubnov, who maintained a commitment to a positive portrayal of Jewish life in the Diaspora, championed what Salo Baron called “the lachrymose conception of Jewish history,” the view that understood Jewish history as consisting primarily of a series of persecutions. From World War One onward, Tcherikower romanticised Jewish martyrs and argued that religious and cultural renaissance followed on the heels of persecution and martyrdom. This preoccupation with 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Jewish martyrdom and cultural creativity inspired Tcherikower first in his role as an historian of the pogroms of the Russian Civil War and then as a leader of YIVO. Until the eve of World War Two, Tcherikower believed that modern Yiddish scholarship served the same transcendent purpose as had Torah study in the past and that Jewish historiography could inspire the Jewish people in the same manner as had pre‐modern martyrology. Tcherikower’s work thus provides a fascinating case study of the persistence of traditional religious conceptions in twentieth‐century East European nationalist Jewish historiography.  相似文献   
83.
张涛  孙照海 《南都学坛》2006,26(1):7-14
两汉时期,儒家经学成为社会的主导思想和正统学术,对文化建设的影响是全面而深刻的。经学的任何变化、发展,都在文化领域引起强烈的连锁反应,在教育、史学、文学等方面更是如此。汉代经学与文化建设的这种相互促动、相得益彰的关系,成为中国传统社会和传统文化发展过程中的独特现象。  相似文献   
84.
在许多研究梁启超"新史学"思想的著述中,大都就"新史学"的救亡与启蒙功能作了许多细致的挖掘,而对于"新史学"所倡导的跨学科的治史方法涉及不多。"新史学"在当时确实起到了济世救国的作用,现在重新回首"新史学"走过的百年历程发现,它在20世纪中国历史学中彰显出的魅力则在于倡导一种总体史的著史范式和多学科的治史方法,并为日后唯物史观派史学的诞生奠定了基础,与唯物史观派史学一脉相承。  相似文献   
85.
后现代主义历史编纂元小说指称一类包含了很强理论内容、探究元语言、元历史和文本本身意义的小说,其中的史学性叙述是文学和历史哲学经过后现代主义洗礼之后相结合的产物。本文探讨二者的产生和发展中的相互关系,期望得出史学性叙述在后现代主义历史编纂元小说中的意义。  相似文献   
86.
相比较魏晋,隋唐两宋时期的道教史学表现出了强烈的求真意识,众多道教史家将求真视作自己的撰述原则,并将这种意识转化为史学实践,撰写出不少质量上乘的信史之作。但同时,曲笔记载也成为这一时期道教史学发展中不可忽视的一面。道教史家或为当权者歌功颂德,或对自身恶行避而不载,又或向佛教进行刻意攻击,以达成"籍为私惠"、"持报己仇"的目的。且由于宗教特性,道教史学的求真意识与曲笔记载表现出了比世俗史学更为复杂的特点。  相似文献   
87.
在民主主义革命时期的学生运动是反帝反封建的一个重要方面军,在中国革命中常常起着先锋和桥梁作用。本文全面、系统地论述了河南理工大学师生师生在民主革命过程中的光荣历史。在反帝保矿斗争、五四运动、五卅运动、焦作煤矿罢工、抗日救亡、一二.九运动、抗日战争、反饥饿反内战反迫害斗争、护校爱校迎接解放的斗争中,广大师生特别是青年学生都是英勇的站在战斗的最前列,在全国和河南特别是焦作地方有重大影响,对中国革命作出了光辉的贡献,对学校建设和发展起着很大的推动作用。  相似文献   
88.
本文立足当代学术环境 ,重评柯林伍德历史哲学的价值和意义。文中认为 :“一切历史都是思想史”是一个富有原创性的重要命题 ,它反驳了实证学派将史学自然科学化的理论偏失 ,揭示了文明史独具的人文特质 ,并以其“深刻的片面”启迪我们反思国内史学长期存在的某些客观主义倾向的流弊。柯氏的“重演论”集西方史学直觉主义体验论之大成 ,并作更详尽精微的阐发 ,是对史家普遍思维模式和学术实践的理论抽象和概括 ,并开启现代诠释学理论先河 ,其方法论意义不可低估。但他将此视为惟一方法论原则 ,无疑是不足为训的  相似文献   
89.
民族主义史学是近现代史学的主要潮流。自 17世纪从西方兴起以后 ,随着西方殖民主义的扩张而走向全球 ,至今不衰。对于非西方地区的史家而言 ,民族主义史学为他们抵御西方军事和文化的侵略 ,从事民族国家的建设 ,起了重要的作用。尽管如此 ,民族主义本身是西方历史与文化的产物 ,并不完全适用于解释中国和印度等地区的历史。因此 ,需要从比较史学的角度 ,以西方、东亚、伊斯兰和印度等地民族主义史学的发展特点为例 ,分析民族主义史学的共性 ,及其在近年所面临的挑战 ,以展望全球史学在未来的发展走向  相似文献   
90.
历史学界的保守意识和历史研究的封闭、半封闭状态,是造成目前史学研究困境的根本原因.走出自我,关注现实,靠近群众,尊重科学,开阔视野,加强全球化意识,与其他学科取长补短,是史学界的当务之急.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