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420篇
  免费   34篇
  国内免费   7篇
管理学   10篇
民族学   3篇
人口学   31篇
丛书文集   74篇
理论方法论   26篇
综合类   283篇
社会学   31篇
统计学   3篇
  2023年   2篇
  2022年   8篇
  2021年   5篇
  2020年   8篇
  2019年   5篇
  2018年   10篇
  2017年   16篇
  2016年   8篇
  2015年   13篇
  2014年   38篇
  2013年   42篇
  2012年   41篇
  2011年   56篇
  2010年   30篇
  2009年   36篇
  2008年   24篇
  2007年   30篇
  2006年   34篇
  2005年   19篇
  2004年   9篇
  2003年   10篇
  2002年   5篇
  2001年   7篇
  2000年   4篇
  1998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461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31 毫秒
101.
为回应有关中国国民幸福感的争论,并评估过去10年宏观经济和政策变化对普通人生活的影响,本文利用中国综合社会调查数据(CGSS),分析了近10年国民幸福感的变化趋势。研究基于5个时点、44,166个样本,发现中国国民幸福感在过去10年内一直处于上升趋势,不同政治身份、户口类型、年龄、收入、婚姻状况、民族等群体的幸福感在过去10年都有不同程度的提高。经济增长可能是幸福感提升的动力;如果经济收缩,那么幸福感也可能随之下降。要确保经济社会协调发展,尚需对幸福感进行更多、更细致的追踪和研究。  相似文献   
102.
This study examined the contributions of orientations to happiness (pleasure, engagement and meaning) to subjective well-being. A sample of 12,622 adults from the United States completed on-line surveys measuring orientations to happiness, positive affect, negative affect, and life satisfaction. A sample of 332 adults from Australia also completed these surveys as well as a measure of the big five factor personality traits. Hierarchical regressions generally supported the hypothesis that the three orientations to happiness predict subjective well-being (satisfaction with life, positive affect and negative affect) beyond sociodemographic variables and personality. Meaning and engagement explained the greatest variance in all three components of subjective well-being. Overall, these findings support the importance of a eudaimonic approach in addition to the hedonic approach to achieving happiness. Moreover, findings were relatively consistent in both the Australian and US samples. Some of these data were presented at the 8th Australian Centre on Quality of Life Conference, Melbourne, Australia.  相似文献   
103.
幸福与道德教育紧密相连、息息相关,道德教育建构人的幸福生活,关注幸福是道德教育的应有之义。然而,实践中的道德教育存在着硬性灌输化、形式工具化、过于理想化等不良现状。在幸福观视域下,道德教育应该不断地贴近实际——实现多元化,贴近学生——实现情感化,贴近生活——实现生活化,才能真正引导学生建构幸福生活。  相似文献   
104.
ABSTRACT

The GDP growth paradigm has come under increased scrutiny in recent years, with the rising threats of global social inequality, poverty, and environmental degradation. New thinking around ecosocialism, degrowth, happiness and the wellbeing economy insist on keeping alive the utopian imagination. It seeks to break through the constraints of traditional state-or-market development debates, by searching for ways to subordinate both the state and market to society, in harmony with non-human nature. Pioneering work on alternative development indicators has been done in recent times, the most notable being the Gross National Happiness Index, currently in practice within the small Buddhist mountain state of Bhutan. The happiness/wellbeing perspectives do not have an explicit critique of capitalism, and avoid any mention of ‘socialism’ or ‘ecosocialism'. Is there a Chinese Wall between the Buddha and Marx – or can these perspectives be harmonized, as part of building a broader counter-hegemonic movement?  相似文献   
105.
由于长期过分追求GDP增速导致的社会沉疴不断加深,幸福指数受到社会各界空前热烈的关注。幸福指数重申了发展的终极价值,生动诠释了民生政治的内涵,在平抑GDP崇拜主义、诊断社会运转情况、监测大众心理走向、弥补GDP的社会功能欠缺等方面具有积极的作用,与此同时,幸福指数也存在难测量、效度低、统计工具难统一等问题。鉴于此,政府需审慎使用幸福指数。应该将幸福指数作为综合评判社会发展和谐状况的子指标,但不宜将其作为考核行政官员政绩的主要或者唯一的指标。  相似文献   
106.
《十日谈》的理论基础和道德原则浅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十日谈>以100个故事的形式开近代短篇小说之先河.这100个故事虽然取材于古代世界和现实生活、意大利本土和世界各国,但却有一个共同的理论基础和道德原则,从而在各个故事中形成一个共同的思想倾向.这个共同的理论基础和道德原则,就是以自然本性为核心的人性理论;以追求现世幸福为棱心的幸福主义原则.我们在研究<十日谈>的过程中,只要抓住了这个理论基础和道德原则,就能抓住解开各个故事之迷的钥匙.  相似文献   
107.
自格林·考奇教授在其专著<发展人类学>中首次提出了"发展人类学"之概念伊始,种种对于发展概念之讨论与争辩从未停止.建诸于西方话语霸权视角下之应用人类学已然于困境中试图经由发展人类学获致"重生".然则,发展概念之帝国误读性、衡一发展模式之强植、发展之经济理性最大化、传统与现代之二元分野皆于渐趋远离他者在地哲学之维下不断切割着学术与应用间之"互惠".本文,试图经由发展人类学少有关注之"幸福感"相关问题之探讨,由此,使发展人类学之"发展"概念从"幸福感"之心理层面获致突破与惠与.发展人类学之发展概念之种种探讨与辨析,并非为得获致广为认同之发展概念,其意旨在乎反思与关照他者眼光之种种可能性.幸福感之于发展人类学研究之介入亦非某种突兀之举,其早已存之,此文之种种思考起到明晰与彰显之作用.  相似文献   
108.
鉴于以往对个体幸福感的微观研究大多只关心自己感兴趣的变量,甚至只是以双变量分析得出经济收入对幸福感影响的结论,本研究依据多元理论视角,通过建立一个综合性的解释模型,探讨经济因素对家庭幸福感的影响机制.结果表明,经济收入并非是影响幸福感的主要因素,精神/感情生活满意度、积极乐观的心态、家庭成员间的和谐相处和人际协调对提升幸福感更具积极意义.从经济因素制约机制看,绝对收入决定论、相对经济地位认同的作用不大,而欲望理论和家庭压力论对家庭幸福感的负面效应却更大些.  相似文献   
109.
在高校中开展幸福教育,其中一条可行途径就是设置幸福教育学课程。但是,要设置一门幸福教育学课程,既有其实施的现实可能性,也面临着一定的困境和遭遇。将幸福教育学编制成一门综合课程有利于解决课程设置中存在的难点问题。  相似文献   
110.
作为战国末年先秦儒家思想的集大成者,荀子对幸福问题有了更深刻的认识。一方面,他在孔、孟之后看到了社会幸福与个人幸福之间的关系,认为只有国家昌盛个人才有可能得到幸福;另一方面,他看到了祸福的相互转化和德福悖论,他主张修养德行来促进幸福,但他亦勇于正视社会现实中个人主观努力与实际结果的差距。他认为致福的路径:一是加强自身修养;二是审时度势,保持一颗平常心,不汲汲于物质幸福,而更多地去追求精神快乐。因此,荀子的幸福思想是对先秦儒家既有幸福理论的改造。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