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420篇
  免费   34篇
  国内免费   7篇
管理学   10篇
民族学   3篇
人口学   31篇
丛书文集   74篇
理论方法论   26篇
综合类   283篇
社会学   31篇
统计学   3篇
  2023年   2篇
  2022年   8篇
  2021年   5篇
  2020年   8篇
  2019年   5篇
  2018年   10篇
  2017年   16篇
  2016年   8篇
  2015年   13篇
  2014年   38篇
  2013年   42篇
  2012年   41篇
  2011年   56篇
  2010年   30篇
  2009年   36篇
  2008年   24篇
  2007年   30篇
  2006年   34篇
  2005年   19篇
  2004年   9篇
  2003年   10篇
  2002年   5篇
  2001年   7篇
  2000年   4篇
  1998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461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31 毫秒
91.
积极心理学视野下的幸福是“快乐与意义的结合”。在此基础上的幸福感教育符合科学发展的要求,对于创新思政工作的方法和构建和谐社会有积极的促进作用。文章对幸福感教育的路径进行了探讨。  相似文献   
92.
从审美理论的核心问题即审美术体入手,分析了儒道两家对作为审美本体的“道”的不同解说,即儒家是伦理之道,道家是自然之道。立足于不同的审美本体论,儒家把审美过程看作是一种以情感为中介的感性活动,即感性观照;而道家则把审美过程理解为一种超感性的纯主观的心灵活动,即内省体验。这决定了儒家审美理论的功利色彩和道家审美理论的超功利性。并从美学史的角度,论述了儒道审美理论从对立走向融合的历史过程。  相似文献   
93.
幸福作为人类的永恒追求,也是教育的终极目标。创新创业教育在推动人才培养范式深刻变革的同时,必须回答“教育如何与人的幸福”相关涉的问题,以提升人的教育获得感和幸福感。创新创业教育之所以关涉幸福,是因为其激发个人幸福、促进社会幸福、倡导奋斗幸福,明确教育的幸福指向;创新创业教育之所以能切入人的幸福,是因为其秉承德育为先、坚持“以生为本”、重视个体发展,引导人正确理解、准确把握幸福;创新创业教育之所以能对人的幸福有所作为,是因为其讲求“道明”“法当”“术精”,极大改善个体生存和发展的外在条件,有助于人对幸福的追求;创新创业教育之所以蕴涵着诸多幸福元素,是因为其开展面向全体的分类施教,推行精益教育、实践教育、生活教育,为青年学生干事创业和追寻幸福注入强大动力。  相似文献   
94.
《论语》“学而时习之”章是对孔子一生成就的总结,蕴含孔子对其人生际遇、心路历程和人生理想的感受和反思。笔者认为此章应该这样解释:开办学校,在一定时候讲习,不也令人高兴吗?学生们从很远的地方都能来(接受教育),不也是快乐的事吗?居高位者不赏识我,我不怨恨,(我因此转而从事教育事业)不也是君子所为吗?  相似文献   
95.
以往对邵雍诗学的研究,多从理学角度着眼.该文所论"快乐诗学",是对邵雍诗学与哲学的新阐释.邵雍的快乐哲学富于人文内涵,他以闲居、读书、饮酒、作诗为快乐生存的四大雅好,而"以物观物"则是他获取生命快感的思维秘诀.他提出"自乐"和"乐时与万物之自得"两种诗意生存境界,实则是诗人在与时运、与万物、与诗的关系中如何体验和表达快乐的问题.他还总结出快乐诗学的三"有"四"不"原则.  相似文献   
96.
文章通过匹配省级环境污染数据和中国综合社会调查个人幸福感数据,分析空气污染和水污染对幸福感的影响.结果表明,NO2浓度上升与废水排放量增加均会显著降低幸福感,且NO2浓度对幸福感的负面效应更加显著与稳健.异质性分析表明空气污染对于城乡居民并未表现出显著差别,但对东中部居民有显著负影响;水污染对城市与东部居民的负面影响更大.客观环境污染对主观环境感知不严重人群的负面影响更加显著.空气污染对中底层人群和环境知识中高等人群的负面影响更大;水污染对中层人群和环境知识中等人群的负面影响更显著.通过生活满意度定价法对NO2和废水排放量进行定价,结果表明NO2浓度每降低1μg/m3,废水排放量每减少1亿吨,居民的平均支付意愿分别为3 239.30元和2 347.37元.  相似文献   
97.
农村留守儿童学习倦怠的影响因素包括人格、主观幸福感、手机依赖、时间管理倾向、社会支持等方面。在影响因素研究基础上,提出预防和干预农村留守儿童学习倦怠的策略:优化个性;提升主观幸福感和时间管理能力;减少手机依赖和学业拖延;构建良好的社会支持系统等。  相似文献   
98.
为了给予当代大学生高质量的幸福观教育,矫正大学生在幸福观认识上可能存在的偏差,采用文献分析法、实际调研法等方法,分析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幸福观教育的内容、大学生进行幸福观教育的必要性等,探讨在大学生中开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幸福观教育的路径。研究认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幸福观是对马克思主义幸福观和社会主义幸福观的继承和发展,包括了集体主义、乐于奉献、积极奋斗、健康向上等内容,是有理想信念、自我价值和社会价值相统一的幸福观; 为大学生提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幸福观教育,关键是要结合实际、利用网络新媒体增加教育的针对性,通过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培育大学生建立良好人际关系、力所能及帮助他人和影响他人的好习惯,加强大学生新生代群体同社会实践相联系,让大学生普遍具备获得稳定和持久幸福的能力。  相似文献   
99.
心性论发源于原始宗教,其源头可追溯至商初,而西周的天命观则明确了道德教化的天命依据(此即“德命观”)。周人的立国叙事中隐含着其天命观的两个重要分支:一为文、武受命,为“人为论”之渊薮;一为太王、王季受命,为“天意论”之理论根源。两者均承认天命的道德性,信奉善恶报应,坚持德福一致;其区别在于前者认为从善或作恶取决于人自身,而后者则认为心性的善恶由天而定。但自西周晚期起,“人为论”逐步沉寂,“天意论”日渐兴起。“天意论”的理论延伸是为“命定论”,孔子的天命观可为其代表,不过,孔子“圣人”神话的破灭却促使儒家德命观向“时命观”转化,而儒家的道德哲学也因此摆脱了功利主义的藩篱,进而获得独立性与自足性。  相似文献   
100.
在竞争日趋激烈、生活节奏不断加快的背景下,我国民众的社会心态发生了巨大裂变,出现了压力增大、焦虑增加、心态失衡、社会信任度降低、社会情绪恶化、道德滑坡等一系列不和谐因素。当前,我国正处于社会发展转型的关键时期,也是社会矛盾高发期。社会心态嬗变,关乎民生民意,关乎和谐稳定,关乎社会转型发展。我们必须努力减轻民众压力,提升安全感,重建社会信任,消解不利的社会情绪,关注人民幸福,弘扬正气美德,为保障我国经济社会和谐发展营造良好的社会心态环境。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