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39篇
  免费   1篇
  国内免费   1篇
民族学   3篇
丛书文集   5篇
理论方法论   1篇
综合类   32篇
  2016年   1篇
  2012年   1篇
  2011年   3篇
  2010年   1篇
  2009年   4篇
  2008年   4篇
  2007年   4篇
  2006年   6篇
  2005年   4篇
  2004年   2篇
  2003年   2篇
  2002年   3篇
  2001年   6篇
排序方式: 共有41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21.
性别文化差异给跨性别文化交际带来的矛盾与困惑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王菊娥  张琳 《唐都学刊》2006,22(4):154-157
男性和女性在语言运用过程中存在着语音语调、词汇、语法结构等方面的差异。性别语言差异源于男性和女性不同的心理特征、性别角色、社会分工、社会偏见、以及权势和支配欲。性别差异不只是生物学上的差异,而主要是一种文化构建。不同的性别角色促使男性和女性获得各自的角色行为,成为不同性别文化的成员。性别文化差异势必导致男性和女性在交际规则、交际风格、交际方略、心理定势、价值观等方面的差异,为两性之间的交际带来困难。只有了解不同性别的交际规则和交际方略,培养对容易导致交际失败的交际规则的敏感性以及性别文化差异意识,才能克服性别文化差异所导致的交际失败,达到有效交际的目的。  相似文献   
22.
品格教育是加强大学生思想道德教育的重要内容之一。大学生品格的形成受到社会思想观念、道德水平和教育方式等多方面的影响。在坚持道德品格的可塑性的基础上,弘扬优秀的道德文化,营造品格教育域场,秉承知行合一的品格教育理念是解决大学生品格教育现实困惑的有效途径。  相似文献   
23.
确立大学语文的边界与版图形态,需要处理好工具性与价值性、传统与现代、民族与世界等多种矛盾关系。大学生关于语文意义和边界的想象,透露出他们渴望超越工具性层面,获得意义关怀、培养世界眼光的愿望。大学语文的教材创新呼应了大学生的渴求,从叙事主题、叙事逻辑和叙事策略上重构了这门课程的版图形态。  相似文献   
24.
刘高兴是贾平凹新作《高兴》中的主人公。这个人物在贾平凹农村人物形象中,具有新意。这一形象的塑造,既有成功之处,也有值得斟酌之处。但无论怎样,刘高兴形象都折射出贾平凹思想感情的迷惘。贾平凹的迷惘,可以引发对身处的时代、人生、人性做更深入的观察和思考,这是《高兴》的意义和价值所在。  相似文献   
25.
陈海燕 《西部论坛》2012,(3):95-101
采用面板分位数回归方法对我国开放式偏股型基金的赎回行为进行研究,结果表明:基金的净赎回率与当期分红和基金规模负相关,与上期分红和基金市场净申购率正相关,而与基金收益率、波动率和股票市场的关系在不同分位点处的表现不一;我国投资者在基金赎回行为过程中考虑了资金成本因素,"反向选择"现象并不明显。  相似文献   
26.
争端解决机制与法学教育是共生互动、紧密相联的社会现象。不同的争端解决机制不仅影响着法学教育的兴衰,也全方位影响着法学教育的观念、教学模式、人才培养目标等方面。替代性纠纷解决方式的出现,预示着争端解决机制的多元化发展趋势。这种趋势既向我国法学教育提出了挑战,也为法学教育的发展提供了新的机遇。  相似文献   
27.
胡绳面对1957年以后不断发展的“左”的指导思想,在学术上逐渐陷入迷茫与困惑的思想困境,其主要表现在3个方面:写作量不断减少直至最后放弃写作;学术观点的偏颇乃至错误;“文化大革命”结束以后对“两个凡是”思想的盲从。胡绳在此间的表现,决非个人独特的历史遭遇,而是当时的时代特征在学术思想上的一个缩影。从这一历史厄运中,得出的深刻教训是要始终坚持党的理论创新的正金字塔型机制。  相似文献   
28.
由于环境伦理观念的作用,少数民族对自然界充满信仰、崇拜、畏惧、感恩等神圣心理,有效地维护了人与自然在原始状态下的和谐,但也使得少数民族地区长期以来摆脱不了"攫取型经济"的落后生活方式和思维观念.在现代社会发展中,少数民族环境伦理观念陷入了困境,引发出一些新的社会问题和文化问题.  相似文献   
29.
王韬经历了中学与西学,传统与现代的文化冲突,重重的矛盾使他对未来、对自身充满着一种不可名状的迷惘.这种迷惘的状态在他的三部文言小说中具体表现在对社会的另类期待;人生价值取向的低靡;个人生活的颓唐.所有这些都表现了在近代社会文化转型时期知识分子的特殊心态.  相似文献   
30.
20世纪 80年代初 ,张洁发表了小说《爱 ,是不能忘记的》 ,曾引起很大争议 ,对立双方主要从婚姻道德角度进行褒贬。 90年代 ,此小说又被评论界从女权主义角度重新阐释。该文认为它既不限于道德探讨 ,更不是女权主义的宣言 ,而是人类情感困境的一则寓言叙说 ,具有生命本体论的意义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