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838篇
  免费   30篇
  国内免费   5篇
管理学   34篇
民族学   5篇
人口学   15篇
丛书文集   74篇
理论方法论   38篇
综合类   554篇
社会学   35篇
统计学   118篇
  2023年   6篇
  2022年   2篇
  2021年   8篇
  2020年   8篇
  2019年   11篇
  2018年   17篇
  2017年   34篇
  2016年   14篇
  2015年   13篇
  2014年   36篇
  2013年   67篇
  2012年   42篇
  2011年   55篇
  2010年   54篇
  2009年   36篇
  2008年   52篇
  2007年   61篇
  2006年   75篇
  2005年   67篇
  2004年   46篇
  2003年   44篇
  2002年   39篇
  2001年   39篇
  2000年   23篇
  1999年   2篇
  1998年   4篇
  1997年   4篇
  1996年   1篇
  1995年   3篇
  1994年   3篇
  1993年   1篇
  1992年   2篇
  1991年   2篇
  1989年   1篇
  1983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873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281 毫秒
101.
Due to developments in the current dynamic business environment which is more global and competitive than ever, employees’ lifelong learning and the way organizations support their continuous development are pivotal. Many organizations introduce personal development plans (PDPs) to support employees’ learning, however, not always taking into account their personal characteristics. This study had a twofold purpose as it was designed to explore on the one hand 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PDPs in the workplace with employee’s undertaking of learning activities and perceived performance, and on the other hand the possible moderating role of employee self-directedness on this relationship. For this study, data collected by means of a questionnaire at two different organizations were used, one organization foregoing profit and one non-profit activity. The results indicated significant positive relations between the individual supporting factor ‘employee learning and reflection’ and the undertaking of learning activities and perceived performance and between employee self-directedness and the undertaking of learning activities and perceived performance. The same accounted for the moderating effect of employee self-directedness on the interaction between learning and reflection and perceived performance. Some findings were surprising, nevertheless resulted in valuable insights and implications for practice.  相似文献   
102.
统筹兼顾经济社会发展的思考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统筹经济社会发展是科学发展观的重要内容和基本要求。经济发展是社会发展的前提和基础,社会发展是经济发展的结果和目的。社会发展具有丰富的内容。要正确认识和处理经济发展与社会发展的辩证关系,推动经济和社会的协调发展,实现二者的良性互动。经济社会协调发展既表现为质的协调发展,又表现为量的协调发展。统筹经济社会发展不但具有客观必然性,而且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其实质就是在经济发展的基础上实现社会全面进步,提高全体人民的福利。  相似文献   
103.
“十二五”上海要全面推进结构调整和发展方式转变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十二五"既是上海加快经济结构调整、推进经济发展方式转变的关键时期,也是上海进行结构大调整、发展大转型的有利时机。上海要牢牢把握战略机遇,按照"形成国际经济、金融、贸易、航运中心基本功能,形成走在全国前列的高新技术产业和战略性新兴产业体系"的目标要求,加快产业结构调整、需求结构调整、所有制结构调整和空间布局结构调整,在率先转变经济发展方式上取得实质性新突破、新进展。  相似文献   
104.
“十一五”以来,上海市宝山区自觉实践科学发展观,围绕“经济实力更强、城乡环境更美、人民生活更好、社会更加和谐”的目标任务,调结构、稳增长、保民生、促和谐,协调推进经济社会发展,“十一五”规划确定的各项目标任务执行情况总体良好,“一带、两轴、三分区”的现代化滨江新城区框架已初步形成。在综合分析“十二五”期间所面临的各方面因素的基础上,提出上海宝山区“十二五”发展的基本思路和主要任务,加快“国际大都市现代城区”发展,并全面阐述相应的对策措施。  相似文献   
105.
随着农村土地有偿流转, 农民专业合作社、农业企业等各农村经济实体拥有大规模的土地, 为实现农产品规模化生产和集约化经营, 各农村经济实体需要根据土地资源、农业信息、生产技术制定农产品生产计划。鉴于此, 本文主要针对农产品生产计划决策问题先后建立网络、线性和非线性模型。首先根据农产品生产的时空特性和农产品生产时间柔性引入网络流规划构建网络模型;通过网络流量平衡分析, 推导网络模型应满足的约束条件, 结合各农产品的定量化控制, 对大规模农产品生产网络模型进行线性优化;再进一步考虑农产品生产率的影响因素, 构建非线性约束和目标函数对线性模型进行扩展;最后通过具体实例诠释大规模农产品生产计划拟订过程。结果表明, 土地满负荷生产农产品将打破市场的供需平衡, 容易造成"丰产不丰收"现象;利用本文模型制定农产品生产计划, 虽土地有闲置, 但在土地闲置期间, 土地肥力能得到恢复, 各种有机质能得到再生, 有利于为农产品持续生产提供良好的生产条件和环境, 有利于提高农产品的质量和产量, 增加经济效益。  相似文献   
106.
西南交通大学郫县新校区景观环境的设计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该设计在充分利用西南交通大学郫县新校区丰富的自然资源和人文资源的基础上,注重地方历史文脉,充分挖掘文化内涵,在设计中结合新校区的地形地貌,使设计的主题与历史和地域紧密联系,以象征一种新生命的孕育。同时,该设计以景观生态学的理论为指导,将大学园林的构想充分运用于整体规划设计中,营造了一种建筑与景观之间的互动与平衡,从而达到了可持续发展的目的。在整个环境规划设计的基础上,文章总结了校园环境景观的营造对大学教育的影响和重要性。  相似文献   
107.
面对人口老龄化趋势,世界上的发达国家普遍建立了企业年金制度。美国产业界举办企业年金有100多年的历史,其典型运作模式———401(k)计划在近20年中占主要地位。研究美国企业年金制度、重点考察401(k)计划的形成、发展以及随着客观环境变化产生的矛盾运动,对于经济转轨条件下的我国企业年金建设有重要的借鉴作用。  相似文献   
108.
1957年,在国家高层认识到需要控制人口和实行计划生育并发表了一系列关于人口问题的讲话后,理论界就中国人口问题进行了广泛而深入的讨论,并在重要理论问题上基本达成一致。这场讨论,奠定了当代中国计划生育人口政策的基调,使计划生育人口政策的酝酿和实施有了坚实的群众性基础;积淀了关于人口问题的丰厚理论底蕴,为现行计划生育人口政策的酝酿和实施以及新世纪以后人口理论的复苏奠定了基础。  相似文献   
109.
文化型消费是大众消费的一个主要趋势,根据公众的文化性心态,在广告策划中利用文化机制来提高广告的文化品味,可以增强广告的影响力.了解中国文化的核心价值观,有助于实现国际广告的本土化和民族广告的国际化.  相似文献   
110.
随着改革开放不断深入和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逐步完善,高校思想政治工作面临新的形势和新的任务。论文通过问卷调查,详细分析了当代大学生思想政治素质现状,阐述了其主流向上、情况复杂、知行不一三个重要特征。针对所存在的问题提出了做好大学生思想政治工作的新理念,并阐述了如何进一步加强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有效方式和途径.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