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99篇
  免费   5篇
  国内免费   1篇
管理学   3篇
丛书文集   22篇
理论方法论   4篇
综合类   60篇
社会学   16篇
  2021年   2篇
  2019年   1篇
  2018年   2篇
  2017年   5篇
  2015年   2篇
  2014年   8篇
  2013年   14篇
  2012年   4篇
  2011年   5篇
  2010年   5篇
  2009年   6篇
  2008年   5篇
  2007年   4篇
  2006年   9篇
  2005年   10篇
  2004年   4篇
  2003年   5篇
  2002年   4篇
  2001年   7篇
  2000年   2篇
  1997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105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7 毫秒
91.
ABSTRACT

Pleasure may be the key to the successful working of the reproductive systems of humans. However, for all the enjoyment sexual relationships can provide, there are countervailing forces of guilt and disappointment at work on the individual psyche. Religious and social norms enforce limits on sexual expressiveness. These controls are defended as means to protect individuals and their partners from unhappiness due to infidelity. The contrasting balance of potential pleasure on the one hand and deeply felt self-controls on the other gives rise to many problems of sexual health. Couples with discordant expectations about sexual pleasures can find their relationships crumbling. Deeply planted understandings about inappropriate behavior can cause individuals to feel shame or fear when faced with choices about their sexuality and particularly their desires. People unable to achieve desired pleasures due to physical handicaps experience a loss of wellbeing that can be extremely distressing. Simultaneously society struggles to control the individual expression of harmful sexual behavior such as child molestation while protecting the rights of individuals to enjoy personal satisfaction. The recognition and promotion of sexual pleasure as an integral part of wellbeing is one of the most challenging elements on the sexual health agenda. Progress in this area will require extraordinary efforts by professional groups and political leaders to forge a forthright understanding of the meaning of pleasure in people's lives, and the priority of promoting healthy sexuality as a part of a global health agenda.  相似文献   
92.
在阐述了汉语言绘画美形成根源的基础上 ,具体考察了用汉语言写成的诗词、小说、散文、戏剧以及日常交际用语中的绘画美现象  相似文献   
93.
快乐新论     
曹剑波 《唐都学刊》2002,18(1):23-25
快乐是由欲求引起的心理的适应性、和谐性、不相矛盾性 ,是各种欲求的综合平衡 ,是意志力的顺畅 ;欲求是快乐之源也是痛苦之源 ,欲求越多快乐会越多 ,痛苦也越多 ;肉体快乐是一种肉体自由 ,精神快乐是一种精神自由。由于精神自由受时空、客观条件限制远小于肉体自由 ,所以精神快乐的种类、范围、程度远大于肉体快乐  相似文献   
94.
"审美无利害"是康德在《判断力批判》中作为审美最基本也是最重要的特点进行阐述,并将其作为"质"的契机来规定美的。尽管西方以往不少学者对审美进行了分析研究,但第一次在哲学历史里系统、严格地为"审美"划出独立领域,真正使美学成为一门新的科学的却是康德。他提出的"审美无利害"把审美愉悦从由感官引起的快适和追求善所引起的愉悦区分开了,此命题在康德整个美学体系里起着重要作用,并对后世产生了深远影响。  相似文献   
95.
快乐的经验与灵魂相关,灵魂产生了一切冲动和欲望。真正的快乐有存在的根基,虚假的快乐则 没有存在的根基,而只是对真正的快乐的模仿。纯粹的快乐来自人类自我经验的参与,它的对象是永恒的事物。  相似文献   
96.
约翰.费斯克是西方重要的文化研究和传播学领域的知名学者,其众多洞见都体现在他对大众文化的理解和阐释之中。从符号学的途径入手,分析费斯克对大众文化、文本的理解,以及受众符号学式的抵抗和这种研究可能存在的局限。  相似文献   
97.
斯多亚学派和伊壁鸠鲁学派是西方伦理学史上两个重要的学派。尽管斯多亚学派和伊壁鸠鲁学派各自宣称"有德即幸福"和"快乐即幸福",但是二者都主张人的真正的快乐或者说真正的幸福应该是心灵的宁静、无纷扰。这两个学派都是对小苏格拉底哲学的发展,同时也对后来的西方思想产生了较大影响,伊壁鸠鲁学派影响了功利主义,斯多亚学派影响了欧洲中世纪的禁欲主义。  相似文献   
98.
陈后亮 《创新》2009,3(3):12-15
一个世纪以来,对身体关注的持续升温是哲学领域的一个突出事件。当代新实用主义者舒斯特曼的身体美学也是这一事件的产物。他以身体为中心,对身体在艺术和审美中的作用给与充分重视和尊重,纠正了意识美学对身体感受的偏见和忽视。另外,他积极肯定快感的生物学意义和身体在审美中的合法性地位,同时为通俗艺术提供美学辩护,指向了一种更具伦理关怀的人道主义美学的可能。  相似文献   
99.
小米手机的走红,是当代中国流行文化语境下粉丝经济日渐成熟的代表之作。其销售神话背后潜藏着一套深厚成熟的粉丝文化生产机制以及由此衍生的商业运作模式。它一方面借助于社交网络的互动性和明星名人制度的生产方式,迎合了时尚文化的消费逻辑;一方面又激发了粉丝受众的参与性、主动性,满足其自我意义的实现和对社会身份的逆袭快感;同时,在一个区别于主流商业价值和社会规范的虚拟空间中,营造了一片有自我归属感又不断酝酿着游离和反叛身份的社群异托邦,是新媒体时代大众文化快感生产、意义消费、身份认同的典型案例。  相似文献   
100.
长江三峡大坝135米蓄水成功后,三峡库区形成。新三峡是容颜不改的雄奇三峡与珠联璧合的数百公里辽阔水面,是三峡湖!发展新三峡旅游,要继续发展三峡游船观光游,开发游船度假休闲游,创新高峡平湖游;构建大三峡旅游圈,发展新三峡分段分片游,带动游船业、湖区特色经济、特色城镇建设、旅游商品生产实现跨越式发展。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