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85篇
  免费   1篇
  国内免费   1篇
民族学   2篇
丛书文集   17篇
理论方法论   3篇
综合类   65篇
  2023年   1篇
  2020年   1篇
  2016年   1篇
  2015年   3篇
  2014年   4篇
  2013年   2篇
  2012年   5篇
  2011年   1篇
  2010年   4篇
  2009年   2篇
  2008年   7篇
  2007年   11篇
  2006年   9篇
  2005年   4篇
  2004年   10篇
  2003年   8篇
  2002年   6篇
  2001年   5篇
  2000年   3篇
排序方式: 共有87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421 毫秒
41.
剑意象是中国古典诗歌的一种重要意象,它是抒发英雄心志的符码。其基本内涵就是表现诗人渴望建功立业的宏伟抱负和怀才不遇的愤懑不平。这种意蕴形成的文化原因有:华夏民族悠久深远的佩剑崇剑之风;侠文化的浸润;古人对剑的神秘力量的崇拜;剑之神异的故事传说。  相似文献   
42.
张杨在新生代导演中算是比较另类的一个,最初他就是以商业电影导演的身份踏入导演行列。十五年间,张杨作品不断,其电影风格一以贯之。平民性的文化视角、都市温情的情感表达以及对传统主流文化的认同和回归令人印象深刻。张杨的作品虽有不足,但透过作品,观众还是能够清晰地感受到他精致流畅的艺术才气。  相似文献   
43.
由电影<铁皮鼓>和<阿甘正传>可以看出,欧洲电影在理智主义哲学和高级宫廷气派中成长起来,贵族传统和贵族心态源远流长,具有一种精英式的审美奢侈;而美国作为一个没有多少历史旧梦的世俗共和国,其文化形态是去中心的,平等主义和自由主义使得通俗的大众心态在好莱坞占据了强势位置.  相似文献   
44.
余华1980年代的创作以“愤怒”的写作显示了先锋文学的挑战性姿态,其1990年代的创作以幸存者的言说表达了虚伪的“活着”的人生关怀;从“愤怒”的写作到虚伪的“活着”构成了余华创作的后现代叙事策略。  相似文献   
45.
全球化语境中文学的民族性与人民性问题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马建辉 《河北学刊》2001,21(6):65-68
全球化给民族文学带来了巨大的冲击和震动 ,其中既有正面影响 ,也有负面效应 ,我们必须抵御具有强烈文学文化殖民倾向的负面效应。这就要加强我们文学的民族性。而要加强民族性 ,就必须强化人民性 ,因为文学的人民性是其民族性的精髓与活力源泉。在全球化语境中 ,走向人民性是文学的必然选择。  相似文献   
46.
宋元以来,有关水浒的传说就在民间广泛流传,至今不息。水浒民间传说主要讲述了水浒英雄的出身来历、习武修德、人伦日用、战斗生活等方面的故事,其情节内容、思想倾向以及审美趣味都带有浓郁的乡土气息和厚重的生活化色彩。民众在塑造水浒英雄时,更多是从生活出发,把他们当成了自己的贴心人、带头人,既刻画了他们的疾恶如仇,又赞扬了他们的扶危济困;既突出其英雄侠义,更展现他们的平凡生活。较之小说,这些传说更多地反映了民众的基本价值观,反映了他们对“英雄”的理解和对生活的期待。  相似文献   
47.
地方传说艺术化、审美化地反映了独具历史底蕴的民众生存观。这种生存观主要通过对理想的自然生存空间的追求和政治生存环境的探索两个层面来体现。  相似文献   
48.
刑事司法是否要考虑民愤一直存有激烈的争论。文章在分析何谓民愤的基础上指出,民愤的产生原因有二:一是因社会公众对案件的认知与法定的案件事实之间存在距离与冲突;二是因社会公众对司法活动的主观预期与司法实际之间存在距离与冲突。对于前者,应坚定摒弃,对于后者,应充分吸纳其合理成分。  相似文献   
49.
于基祥 《学术交流》2001,(2):155-156
在现代新闻中,平民精神日益突出.即老百姓日渐成为新闻的主要采写对象,新闻越来越多地在为老百姓说话.对新闻媒体而言,平民精神使其更加深入人心.对于新闻工作者而言,要使新闻回归生活,平民精神是最重要的体现.新闻工作者只有敏锐地观察生活,才能采写出深受老百姓欢迎的新闻作品.  相似文献   
50.
中国的审美人类学是在对中国美学的反思中诞生的,有着鲜明的“民间意识”、“语境意识”和“田野意识”。它主张借鉴文化人类学的方法,关注中国民族民间丰富独特的审美创造活动和艺术,以改造传统美学的西方中心主义、精英主义倾向,恢复和激活美学对民族审美传统和当代文化发展的思考,增强美学解决本土问题和现实问题的能力,并使美学的抽象思考建立在扎实的人类学的实证调查和丰富材料上,使美学研究既具有超越品格,又具有现实情怀和实践精神。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