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85篇
  免费   1篇
  国内免费   1篇
民族学   2篇
丛书文集   17篇
理论方法论   3篇
综合类   65篇
  2023年   1篇
  2020年   1篇
  2016年   1篇
  2015年   3篇
  2014年   4篇
  2013年   2篇
  2012年   5篇
  2011年   1篇
  2010年   4篇
  2009年   2篇
  2008年   7篇
  2007年   11篇
  2006年   9篇
  2005年   4篇
  2004年   10篇
  2003年   8篇
  2002年   6篇
  2001年   5篇
  2000年   3篇
排序方式: 共有87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51.
司空图《二十四诗品》之《悲慨》,最能代表他本人隐忍之后真实思想感情状况,既是一首爱国主义优秀抒情诗,又是一篇探讨"悲慨"诗歌风格产生的生态环境、主客原因、表现主题和艺术特征的精美诗歌理论,集总结性和创造性于一体,具有思想理论和艺术审美的双重属性。  相似文献   
52.
学术界虽在不断地探讨李贽与《三国演义》的关系,但其究竟如何,至今仍有待探讨。文章虽亦以此为题,但目的却不在于明确其中所存的纠葛,而是借此讨论更加明显地揭示出的相关问题。同时,还要考察李贽的评点理论与其在《三国演义》演变过程中所带来的影响。李贽评点的特色在于童心、发愤、娱乐、疏通之精神,也可以称为是以心学为基础的明末思想潮流中显露出来的一种文化现象。目前《李卓吾先生批评三国志》似乎已经被认定为非李贽所著,但李贽的思想与评点对同时代的叶昼与晚一些的毛宗岗产生了不小的影响,不过,其间存在的各种微妙之处还有待于进一步详细考证①。  相似文献   
53.
群众文化历来肩负着宣传贯彻党的方针政策,弘扬正气,陶冶情操,展示辉煌,凝心聚力等多项历史重任,是三个文明建设中不可缺少的重要组成部分。群众文化以贴近生活、贴近群众的独特优势,在发动群众、组织群众占领城乡文化阵地,实现经济的快速发展和社会的全面进步等方面,发挥着不可替代的重要作用。结合文化馆论述了群众文化活动的策划与创意。  相似文献   
54.
本文对中国古代美学中“愤”的理论流变进行疏理 ,从生命的角度探讨了“愤”与创作的关系以及“穷而后工”的审美评价标准确立的原因 ,区分了“愤”、“怨”的不同 ,指出“愤”在美学风格上属于阳刚 ,而“怨”在美学风格上属于阴柔 ,并对“发愤著书”、“穷而后工”的命题进行现代反思  相似文献   
55.
《愤怒》是一个现代家庭悲剧的缩影。罗斯从家庭、社会监管和年轻人的反抗两个方面展现了外部社会和个人内心的矛盾冲突,表现了犹太民族及其传统在现代美国社会的生存困境,表明了强烈的民族忧患意识。同时,罗斯以他独具匠心的文学想象,再现了历史的瞬间,让读者通过对主人公的悲惨境遇的关注和历史事实的参照,进行记忆重现和历史反思。  相似文献   
56.
新媒体时代的发展,使得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大众化面临更为复杂多变的客观环境和教育对象。为更好地推进马克思主义大众化事业,必须认真分析马克思主义大众化之内涵,全面认识新媒体的发展给马克思主义大众化工作带来的新机遇和新要求,并提出相应策略。  相似文献   
57.
吴藻是清代与徐灿、顾春比肩而三的著名女词人,其词风格多样,其杰出的才华得到时人赞赏。《金缕曲.闷欲呼天说》一词以卓然高异的历史视角,从一己之悲苦转而审视社会全体成员,得出“英雄儿女原无别,叹千秋,收场一例,泪皆成血”的悲剧结论,表现了个性解放思潮影响下的女性梦醒后无路可走的生存困境所带来的悲愤抑郁之情。  相似文献   
58.
民国初期知识分子中盛行的"到民间去"热潮,从一个侧面反映了那一时代知识分子的总体变动趋势."到民间去"有三个含义:知识分子对自身"不在民间"的反思;对"民间"内涵的界定;对如何进入"民间"的思考.这三个含义不仅是对民国知识分子心路的呈现,同时也体现了这一时期知识分子的分野,预示了其后民国各种社会思潮与社会运动的大体走向.  相似文献   
59.
运用社会学理论知识,结合大众体育研究的特点,根据人口职业属性的社会分层特点,对重庆市主城六区的1200名城市居民进行了分层随机抽样调查,较全面地了解重庆市大众体育现状、不同职业人群体育三类人口的分布比例、体育活动项目的选择特征等,为制定大众体育发展性政策提供理论参考和依据。  相似文献   
60.
被后世人称颂为天下才子的屈原,写下了震古烁今,历史上最为有名的宏伟壮丽诗篇——《离骚》。主要内容是表现诗人蒙冤被疏以后蕴藏着深厚的爱国主义情感和为实现理想而宁死不屈的斗争精神。《离骚》中诗人提出美政的实质——"举贤授能"、"修明法度"。屈原希望楚国弃旧图新,开创一个圣明时代。同时描绘了神游太空的宏大场面,展现了一个极奇富有神秘色彩的幻想的世界。《离骚》对中国古代诗歌的伟大开拓和诗人在中国诗史上的伟大贡献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