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84篇
  免费   0篇
  国内免费   1篇
民族学   2篇
人才学   1篇
人口学   1篇
丛书文集   30篇
理论方法论   9篇
综合类   138篇
社会学   4篇
  2021年   1篇
  2015年   2篇
  2014年   6篇
  2013年   6篇
  2012年   8篇
  2011年   11篇
  2010年   9篇
  2009年   8篇
  2008年   20篇
  2007年   20篇
  2006年   27篇
  2005年   22篇
  2004年   14篇
  2003年   13篇
  2002年   11篇
  2001年   4篇
  2000年   2篇
  1996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185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46 毫秒
21.
后现代主义对我国高等教育改革的启示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否定和怀疑的理论本性、彻底的反基础主义与非中心化的解构策略、差异性和多元化的思维风格、富有建设性的创造精神和寄予关爱的全球视野是后现代主义的主要理论观点,其对我国高等教育改革的启示是:确立突出创造性的教育理念、推行"科学人文主义"的教育模式、坚持事实与价值并重的管理原则、注重以人为本,尊重教师与学生平等的主体地位.  相似文献   
22.
西方文艺理论中的"空白"观主要建立在对叙事文体,特别是小说的研究基础上."空白"观与亚里士多德的有机整体论密切相关,"空白"的运用是实现艺术有机整体性的一个重要手段,它体现的是现代主义的美学观念.与"空白"相似的是"空缺",其内涵却不同,二者形成了鲜明的对照."空缺"观体现的是后现代主义的美学观念,有机整体论是"空缺"观竭力颠覆的对象.  相似文献   
23.
"跨文类写作"现象内涵理解上的分歧,主要包括三种观点:文类"陪衬"观、文备众体观、复数归类观。本文通过文类与后现代主义两者之间逻辑的和历史的互动关系的演绎,提出跨文类写作是后现代主义的文本策略,是后现代主义所选取的文学理论主张之一,是后现代主义的理论品质在文学创作上的理想反映。  相似文献   
24.
20世纪50年代初是西方社会向后现代社会转变的开始,也是现代主义与后现代主义这2种相互对立的文化风格共存共融的时期。《麦田里的守望者》以主人公霍尔顿为第一人称叙述者,其察事观物的视角以及自我颠覆的叙述模式同时体现了他主体意识的现代主义与后现代主义特征。霍尔顿这种矛盾而多重的意识状态正是美国50年代初矛盾而多重的社会文化风格的现代隐喻。  相似文献   
25.
本文以汤姆·斯托帕德的《罗森格兰兹和吉尔登斯敦之死》为例,从剧作家的反英雄创作思想、边缘到中心转换的艺术手法和对存在的哲学思考三个方面人手,探讨作者对人的生存状况的关注,对人类存在问题的反思。  相似文献   
26.
从后现代主义对文学的影响人手,指出文学出现边缘化状态是后现代主义发展使然,在后现代主义的影响下,文学创作格局和研究视野都发生了重大变化。在创作格局上,接受主体对创作主体的中心地位进行了颠覆;在研究视野中,理论被偏置,而文化研究渐居上位。但是,处于边缘化的文学同样有其自身的机遇和活力,其出路就在于坚守文学的精神价值。  相似文献   
27.
当代中国国家哲学是自觉超越现代性所带来问题的哲学思想体系,反映了世界现代化发展对社会主义道路的内在要求,在时间上先于西方建设性后现代主义思潮,是真正指导社会主义现代化的先进理论和思维范式,它必然与"建设性后现代主义"有某些相通之处,不仅有利于消除中国在现代化过程中出现的问题,而且对世界现代化也有深刻影响。  相似文献   
28.
宗教与科学是影响人类社会最大的两种普遍力量。在人类经历了前现代、现代和后现代三种语境的变迁之后,我们更加清晰地看到,宗教与科学不仅仅具有冲突性和排斥性,而且还有很强的互补性和包容性。尤其在当今人们对工具理性和唯科学主义疯狂崇拜的时代背境下,我们只有认识到宗教与科学的互补性和包容性关系,才能深刻地理解宗教对人的精神生活和社会健康发展具有的重要积极意义,为科学的发展奠定人性的根基。  相似文献   
29.
现代心理语言学建立在科学实证主义的基础之上,由于对形式主义科学方法的迷恋而越来越为学界诟病。后现代主义思潮的发展呼唤人们对心理语言学进行重新定位和思考。现代主义心理语言学由于其不可避免的内在缺陷而影响了其解释力和学科发展,接受后现代主义的方法已经是势在必然。在后现代主义的背景之下,心理语言学的理论来源、研究方法和研究主题有了新的内容。  相似文献   
30.
社会美作为美的形态之一,作为中国美学的“特产”,曾经在中国美学界引发过激烈的讨论、研究与宣扬。然而,它在经历了半个多世纪的发展之后,却逐渐走向了停滞。不过,在进入新世纪之后,西方当代美学开始关注生活、社会和自然,开始将生活、艺术、社会、自然的界限抹平--它们开始提出所谓的“日常生活审美化”、“肯定美学”、“景观美学”--而这些实际上和中国现当代的社会美有着相同的时代诉求和审美立场。同时,伴随着后现代主义的进展,后现代美学思想的影响,社会美开始走向一种建设性的审美征途之中。它开始倡导一种自由、多元、和谐的审美观念,而这些实际上就是一种广义的生态美学观。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