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2883篇
  免费   92篇
  国内免费   39篇
管理学   109篇
民族学   18篇
人口学   34篇
丛书文集   325篇
理论方法论   97篇
综合类   2252篇
社会学   170篇
统计学   9篇
  2024年   5篇
  2023年   21篇
  2022年   22篇
  2021年   21篇
  2020年   26篇
  2019年   41篇
  2018年   40篇
  2017年   32篇
  2016年   40篇
  2015年   60篇
  2014年   108篇
  2013年   184篇
  2012年   162篇
  2011年   206篇
  2010年   169篇
  2009年   167篇
  2008年   221篇
  2007年   216篇
  2006年   250篇
  2005年   223篇
  2004年   182篇
  2003年   178篇
  2002年   162篇
  2001年   138篇
  2000年   86篇
  1999年   29篇
  1998年   5篇
  1997年   3篇
  1996年   8篇
  1995年   4篇
  1994年   1篇
  1993年   1篇
  1992年   2篇
  1990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3014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91.
The aim of the study was to evaluate the implementation of a section in the Danish Social Assistance Act which encourages local authorities to offer families services in order to support children at risk of child maltreatment. The specific purpose of the present paper is to answer the question: Will the socio‐psychological development of children known to social services be improved when abuse and neglect are reduced? A sample of 1,138 children was drawn at random from new social services cases starting in 1998. Subsequently, about 80 per cent were evaluated by local caseworkers on the basis of a standardised questionnaire covering a period of four years. The most damaging family conditions seemed to be psychological maltreatment, physical/sexual abuse and neglect. Maltreated children were more often in a depressed state, unhappy, socially isolated, or they had an eating disorder, inadequate or under‐nutrition, suicidal tendencies, lack of concentration, or disturbed behaviour, compared to those children who were not exposed to abuse and neglect. If parental behaviour improved, effects on children's well‐being were also observed and positive changes in children's socio‐psychological development were identified. The questionnaire explored the impact of various interventions, including services geared to strengthen the child's network, but results indicated that the child displayed reduced risk of reactive symptoms only when parental behaviour improved and abuse and neglect were reduced. Copyright © 2009 John Wiley & Sons, Ltd.  相似文献   
92.
洪頵  刘邦春 《学术探索》2012,(5):186-188
20世纪90年代教育学界才真正将宽恕纳入研究范畴。成熟的宽恕在对话中完成,但目前的研究缺乏相应的实践性探讨。本文将恢复性会议过程中的宽恕实践,作为促进社会和谐方法,通过对恢复性会议的由来、结构、过程、肯尼亚学校师生冲突案例的研究,得出多方面的心理学启示。尽管中国文化并不存在真正的宽恕传统,恢复性会议的适用对象和效果也是有限,但仍为研究和谐心理提供了一条新思路。  相似文献   
93.
《Adoption quarterly》2013,16(4):5-19
ABSTRACT

This paper explores the motivations of surrogate mothers, with a focus on the underlying reparative motive. An overview of the typical surrogate's characteristics and personality, the theoretical underpinnings of the reparative motive, and the tension between reparation and loss in the surrogate are considered. Clinical material from psychological evaluations of women pursuing a surrogate pregnancy is presented to illustrate.  相似文献   
94.
在自然语言处理中,神经网络模型(ANN)比符号主义方法更加接近人脑处理语言的实际心理加工机制。神经网络模拟可检验“语言加工双重路线”、“语言初始状态”等假设有效性;语言认知心理机制研究也会对神经网络构建起促进作用。语言认知机制研究应从追求简单的脑区定位发展到脑区间互动以及脑内语言信息加工的时空网络建模。  相似文献   
95.
在爱丽丝·沃克的短篇小说《日用家当》中,家宅被赋予了一定的格义属性,这可以被视为19世纪女性主义文学批评语境中的心理现象学介入。家宅格义背后的心理图解划清了个体"生存空间"的原型与流变,洋溢着深切的心理几何假设内涵。作者借助不同人物对于家宅的写实性解读,提供了一个富有曲面内涵的边缘记忆空间,揭示了主体的物我元一思想已然深植于家宅意象当中,并以拓扑图腾的同胚形式得以彰显。家宅的心理几何图解立体地刻画了个体在生存空间日渐缩限时的困顿与挣扎,更是直指个体守护本我世界时的一种精神重估,而这正是该部文学作品所隐含的原生代性旨归所在。  相似文献   
96.
浅谈犯罪动机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人的行为是由一定的动机支配的,而人的动机来源于人对物质和精神的需要。犯罪动机是指引起和推动犯罪人实施犯罪行为,以满足某种需要的内心起因。研究犯罪动机在我国立法和司法实践中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相似文献   
97.
新形势下的高校辅导员,在大学生中间开展谈心谈话工作时必须注重谈话的有效性。心理咨询技能以它独有的特点与优势,为辅导员谈心谈话工作开辟了一条全新的工作思路。适度引入心理咨询的理念、技能,并与传统的谈心谈话方式相结合,有助于引导学生健康成长、开创大学生思想道德教育工作的新局面。  相似文献   
98.
从"生物—心理—社会"的视角全面地探讨灾难情境下的人们的社会心态变化规律及其特点有一定的学术价值。生物学视角的研究成果表明,灾难后的心理行为变化源于人类前额叶的高级认知控制功能受到应激影响的条件下转变为由杏仁核所主导的快速情绪反应模式。心理学视角的研究分析认为,灾难后的心理行为变化可看做进化心理学和精神分析理论双重意义上的心理原始化过程。社会文化视角的分析认为,灾难后的心理行为变化可看做一种社会文化心态模式从"平时状态"向"灾难应急模式"的转换。这三个视角的研究分析既有内在本质的联系,也遵循各自不同的逻辑,只有将这三个视角结合起来考虑,我们才能获得对于灾难后社会心态变化的全面认识。  相似文献   
99.
易卜生作品“五四”时期传入中国 ,很快在中国的思想文化界产生巨大影响 ,其社会问题剧契合了当时中国社会的需要 ,有助于民众的思想启蒙和反封建斗争的开展。易氏的作品为新文学的发展开拓了新的题材领域和输入了新的表现手法 ,它所描绘的批判社会、反叛传统的艺术形象为铸造中国知识分子的现代品格提供了范本  相似文献   
100.
论青年腐败的心理成因及有效防范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青年腐败是我国特定社会历史条件下的产物。它的产生有着深刻的社会政治、经济、文化、心理等方面的原因。文章从心理学的角度分析了“自我意识”的畸形发展、个性心理发展的有待成熟 ,以及法律、道德观念相对淡薄、“原我”的缺乏制约的释放、变形的心理预期、朝夕相随的消极心理环境等青年腐败的心理成因。并以此分析为基础 ,提出了强化法制和道德教育、建构社会预警机制、改革现行的监督机制、进一步完善人事管理制度、优化社会环境等有效防范青年腐败的措施。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