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356篇
  免费   17篇
  国内免费   9篇
管理学   1篇
民族学   3篇
人口学   1篇
丛书文集   61篇
理论方法论   11篇
综合类   296篇
社会学   9篇
  2023年   4篇
  2022年   1篇
  2021年   4篇
  2020年   14篇
  2019年   7篇
  2018年   3篇
  2017年   7篇
  2016年   10篇
  2015年   12篇
  2014年   34篇
  2013年   20篇
  2012年   36篇
  2011年   34篇
  2010年   33篇
  2009年   24篇
  2008年   16篇
  2007年   30篇
  2006年   20篇
  2005年   16篇
  2004年   19篇
  2003年   18篇
  2002年   11篇
  2001年   6篇
  2000年   1篇
  1999年   1篇
  1989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382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281 毫秒
71.
随着对外开放广度与深度不断深化,我国广大民族地区政治、经济、教育、文化以及生活等各个领域的国际交流和合作与日俱增。外宣翻译作为一个地区、国家或民族展示形象,提升软实力的重要手段,在我国民族地区的涉外活动中日渐显示出其重要性。民族地区的外宣翻译材料既要交会中西文化,保证传递信息的准确性和可理解性,更要结合本土文化背景,在...  相似文献   
72.
在中国历史上,元代是一个承上启下的朝代。中国传统文化中凝结于礼乐制度的整体性和集体性在多民族文化共生的社会环境中开始发生裂变,新的文化价值观念日益萌生,元人的艺术观念因此具有其独特的历史内蕴。元代艺术家在继承了儒家传统“抒情言志”艺术观念的同时,更赋予“情”在艺术活动中更加广泛的内蕴,表现出对于情感的本体确认、对于个性情感的张扬和对于世俗情感的肯定等鲜明的时代特征,推动了中国艺术和艺术观念向近代的演进。  相似文献   
73.
随着海峡西岸经济区的发展,其外宣翻译的重要性日益突显。外宣翻译应侧重顺应语境,注重语用分析,避免语用语言失误与社会语用失误。译者应采用各种翻译策略对原文进行信息重构,以期取得最佳语用效果,提升海峡西岸经济区的对外形象。  相似文献   
74.
从我国非中心城市高校的特点出发,以东华理工大学为例,分析该类高校对外宣传工作面临的新形势,考察其对外宣传工作的特点及存在的不足,探讨非中心城市高校加强对外宣传工作的策略,提出"理念化、事件化、个性化、信息化、快捷化"等五项措施。  相似文献   
75.
公共性是教师教育课程的基本属性,也是现代社会对课程的必然要求。教师教育课程公共性表现为课程开发是一个多主体协商对话的过程。当前教师教育课程的公共性面临来自公共性实现的前提、单一取向的课程开发以及后现代哲学的挑战.针对挑战提出通过开放课程开发、觉醒教师和运用多种课程取向开发课程等措施来保障教师教育课程公共性。  相似文献   
76.
借鉴交叉学科的相关理论,有助于建构司法信息公开的价值体系,发掘实践困境之根源,推动司法信息公开由被动到主动、由反向到正向、由盲目到理性、由单一的工具主义向多元的价值取向转变。所谓"公开促公正"只是宽泛的价值表述,司法信息公开之于"公正"的实现,需要逐步对应"基本权利的兑现"、"业务水准的提升"、"司法权威的树立"、"司法独立的彰显"和"理性商谈的推行"五个层次的价值取向,并推动其良性互动和有效实现。  相似文献   
77.
高科技给人们的生活带来了巨大而深刻的影响,也给宣传思想工作带来机遇和挑战。如何做好高科技条件下的宣传思想工作,已成为宣传思想工作研究的重要议题。协调传统宣传媒介和现代宣传媒介的关系,对宣传思想工作媒介资源进行整合,是高科技条件下提高宣传思想工作效果的途径。  相似文献   
78.
新闻宣传在高校思想政治工作中的作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新闻宣传是高校思想政治工作的重要方面。它依赖校内外特定的传媒,诸如校刊、广播、电视、网络、公共传媒,在高校思想政治工作和改革发展事业中发挥着独特且重要的引导、沟通、激励作用。必须克服来自认识不足、管理体制矛盾、题材有限性削弱、社会生活的多元化冲击所带来的困惑。要统一思想、加强建设投入,以“联系”、“实在”、“信服”、“创新”、“引导”的思路,强化高校新闻宣传工作的多样性、丰富性、层次性、针对性、实效性。  相似文献   
79.
谷鹏飞 《学术月刊》2012,(4):115-121
作为前现代社会身份认同的辅助形式,审美形式因其公共性精神本义而为上层阶级所据有;作为现代社会身份认同的主导形式,审美形式因其符号性价值而为人们所争夺。审美形式与身份认同由此呈现出如下递进关系:特定的社会群体通过特定的审美形式强化自己的群体属性,特定的审美形式经由特定的社会群体而提升自己的符号价值,审美形式由此超出美学而进入政治哲学题域,成为现代性身份认同的重要资源。但唯礼器信仰的前现代身份认同夸耀审美形式的公共性价值,舍弃其所蕴涵的自然生命根基;唯形式扮饰的现代性身份认同高扬审美形式的符号性价值,忽略其所深潜的公共性精神本义,二者均导致身份认同的危机。要解决这一危机,需要在现代社会生存论视野内,重返审美形式的源发性属性和自然生命根源,凸显审美形式的自律—他律性,以此建构自我—他者型的身份认同模式。  相似文献   
80.
This essay revisits the much-discussed swarm of protests surrounding the 1996 Miss World pageant in Bangalore, India. It suggests that behind the clamour of clashing opinions regarding the content of the pageant lay a deeper crisis, uninterrogated yet constantly palpable: the absence of a performative dispensation within which the then-nascent project of liberalisation could, paradoxically, be experienced as self-grounding. By organising its discussion around interviews with some of the people most directly involved in trying to manage the meaning of the event – through sponsorship, public relations, policing, and protest – the essay shows how a reconsideration of the pageant can help us understand the delicate relation between commercial publicity and sovereign authority in a globalising age.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