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090篇
  免费   40篇
  国内免费   10篇
管理学   47篇
民族学   7篇
人口学   7篇
丛书文集   152篇
理论方法论   95篇
综合类   798篇
社会学   31篇
统计学   3篇
  2023年   8篇
  2022年   7篇
  2021年   8篇
  2020年   15篇
  2019年   17篇
  2018年   15篇
  2017年   9篇
  2016年   19篇
  2015年   28篇
  2014年   65篇
  2013年   39篇
  2012年   69篇
  2011年   75篇
  2010年   56篇
  2009年   70篇
  2008年   89篇
  2007年   85篇
  2006年   102篇
  2005年   78篇
  2004年   72篇
  2003年   54篇
  2002年   50篇
  2001年   41篇
  2000年   25篇
  1999年   14篇
  1998年   2篇
  1997年   2篇
  1996年   6篇
  1995年   2篇
  1994年   4篇
  1993年   2篇
  1992年   2篇
  1991年   3篇
  1990年   2篇
  1989年   2篇
  1988年   2篇
  1982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1140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991.
Much has been written about the ‘social problem’ of fear of crime in the criminological and sociological literature in recent years. We would argue that thus far in this literature, however, there has been too much emphasis on the question ‘How rational is people's fear of crime?’, a question that largely reduces the complexity of the phenomenon and positions a ‘biased’ lay response against an ‘expert’ objective judgment. In this article, we review different epistemological perspectives that can be offered to understand in greater depth the fear of crime phenomenon. We place particular emphasis on those hermeneutic perspectives that go beyond the models of the rationalist, individualistic subject to exploring issues of symbolic representation, discourse and the micro - and macro-contexts in which fear of crime is experienced and given meaning. We also draw upon two case studies from our own empirical research into fear of crime, conducted with the intention of exploring the situated narratives, cultural representations and different levels of symbolic meaning that contribute to the dynamic constitution of fear.  相似文献   
992.
法兰克福学派的意识形态批判理论包括文化心理批判、技术理性批判和大众文化批判三个维度。文化心理批判维度主要是在坚持唯物史观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这一原理的基础上,援引弗洛伊德的精神分析学,对极权人格、法西斯主义兴起的文化心理根源展开分析,探索了上层建筑反作用于经济基础的中介机制;技术理性批判维度主要揭示了启蒙理性和工具理性的本质与缺陷,探讨了科学技术在当代西方社会异化使用的哲学世界观基础与现实根源,强调科学技术已经沦为一种控制和支配人的意识形态工具;大众文化批判维度主要揭示了以科学技术进步为基础的“文化工业”和大众文化的意识形态功能。法兰克福学派的意识形态批判理论不仅揭示了当代西方社会统治方式的变化,而且反驳了资产阶级学者所宣称的西方社会是一个物质丰裕、无矛盾的理想社会的观点,认为当代西方社会基本矛盾依然存在,不过其危机的表现形式已经从古典资本主义时期的经济危机或者转化为社会发展日益总体化和个人自由发展要求之间的矛盾,或者转化为合法性危机,因而西方社会仍然存在着革命的可能性。革命的前提就是通过对当代西方社会采取“大拒绝”的革命方略,并通过文化意识形态批判唤醒人们内心深处的政治意识和革命意识。法兰克福学派的意识形态批判理论的价值在于把唯物史观的宏观研究与微观研究有机结合起来,揭示了当代西方社会统治方式的新变化和革命的可能途径。其理论的弱点在于不能把经济批判、政治批判、文化意识形态批判有机结合起来,体现为在寻求西方人自由和解放的现实途径上的浪漫主义和乌托邦色彩。  相似文献   
993.
在对正义原则进行哲学论证时,罗尔斯借助了工具理性和基于个人间的公共理性的观念,桑德尔批评罗尔斯的这种理性观念是先验的,是与他的先验人性论——自我观紧密相联的。桑德尔越过罗尔斯的理性观,进而提出了他自己的理性观——社群背景下的认知理性:在社群背景下发现自己目的和认识自己目标的能力。  相似文献   
994.
随着科学技术化和技术科学化的趋势日益加强,科学与技术已成为一个有机的整体。在寻找对科学技术的人文关怀的途径中,对它们保持价值理性和批判理性,努力做到:坚持科学与人文相结合;关注人文视野中的技术;坚持科技进步与人的全面发展相结合,从而破除迷信而崇尚真理,实现科技进步与可持续发展的并行不悖。  相似文献   
995.
前理解影响着刑法解释,进而影响着刑法解释限度。有效制约前理解对刑法解释限度探询的消极影响,发挥前理解对刑法解释限度探询的积极作用,需要我们将前理解理性化。社会公众愿望对刑法解释限度的探究发挥着重要作用,但作为说明性理由,不具备正当化能力;考量公众愿望必须在法律标准的范围内,对公众愿望进行理性、合法的吸纳。国家的公共政策和刑事政策对刑法解释限度产生着根本性、实质性的影响,欲控制国家的公共、刑事政策对刑法解释过度的扩张,有必要将公共政策和刑事政策纳入法治的轨道:首先要将公共政策和刑事政策纳入传统刑法法治———权利话语体系之内,以恒久性的权利话语限制随机性的权力关系;其次要结合行为社会危害性的本质,在深思动用刑罚的必要性、可能性和效益性基础上来考虑是否介入政策实质性的影响。  相似文献   
996.
任何价值活动都要遵循一定的逻辑规则。在价值活动运行轨迹中,价值活动的任何结果都是价值活动逻辑始点的一种规律性的延伸。探求价值生成的逻辑始点对认识价值运动规律以及促进价值实现有着重要的意义。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价值生成既是基于价值合理性上的科学活动,又是基于价值合目的性上的意义活动。从价值生成的源泉上讲,把价值合理性与合目的性的统一作为价值活动的逻辑始点,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成为中国主流意识形态本质表征的核心缘由。  相似文献   
997.
人类认识事物的过程可以分为两个阶段:由感性的具体上升到理性的抽象,再从理性的抽象到理性的具体的再现,即马克思所说的两条道路。如果认识事物仅仅停留在第一阶段,则会导致对事物认识的不深刻,不能抓住事物的本质,从而也就不能进行创造性的活动,例如中国古代数学的传统尽管表现出鲜明的社会性和实用性,但缺乏对认识事物的进一步抽象,因而不能达到对于认识对象的本质的把握;同样如果仅仅强调第二阶段,而忽略感性的基础,则认识成了无本之木,无源之水,古希腊的数学传统正印证了这点。近代数学尤其自数学分析的出现以来,之所以枝繁叶茂究其因正是遵循了马克思的认识论,即两条道路的完美结合。从——数学发展的历史进程所印证马克思主义的认识论——可以看出,马克思主义的认识论是人类正确认识事物的根本方法。  相似文献   
998.
诗歌中富含理趣,这是宋诗的一个典型特征,而苏轼则是其中最突出的体现者。其诗歌中蕴涵的理趣,按内容可以分为自然之理、人生之理、社会之理和艺水之理。  相似文献   
999.
笔者从中国人经济社会行动的演变入手,分析了中国人经济社会行动的成因:即传统文化、政治理性和集体精神的影响。并提出了中国人经济社会行动的调整方向和路径:把理性行动适当地在中国的经济领域中扩展,在经济领域中倡导合理求利原则,培育中国人合人性的经济社会行动,把中国人的工具理性行动和价值理性行动结合起来,把政治宣传、市场经济建设、宗教信仰自由发展、法制规范教育和传统伦理的扬弃结合起来。  相似文献   
1000.
主体性是人类学习的根本认识属性,人类的探索好奇心是主体性学习的心理动力,人类不断生成发展的科学认识理性是主体性学习的认识根源.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