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86篇
  免费   2篇
  国内免费   2篇
民族学   3篇
丛书文集   12篇
理论方法论   5篇
综合类   68篇
社会学   2篇
  2023年   1篇
  2021年   1篇
  2019年   1篇
  2018年   2篇
  2015年   1篇
  2014年   2篇
  2013年   2篇
  2012年   3篇
  2011年   3篇
  2010年   4篇
  2009年   7篇
  2008年   10篇
  2007年   6篇
  2006年   9篇
  2005年   8篇
  2004年   13篇
  2003年   7篇
  2002年   1篇
  2001年   7篇
  2000年   1篇
  1999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90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81.
中国传统思想文化中蕴涵着丰富的环境伦理思想资源,对此进行挖掘梳理将有助于我们解决当代中国环境问题在价值理念上的重建问题。基于这种认识,本文从环境伦理学的角度解读出"天人合一"、"众生平等"、"道法自然"、"寡欲节用"等古代朴素观念中体现的具有现实价值的思想。通过对上述思想的梳理,文章指出我国在解决现代环境问题时所存在的环境伦理上的偏失,继而就重新解读古代环境伦理思想的当代价值提出了看法,以期能对解决当前人与自然的矛盾,改善生态环境状况,促进经济、社会、生态的可持续发展有所裨益。  相似文献   
82.
科研主体的迷失是导致学术道德失范的深切根源。重塑科研主体的学术素质观、学术自律观、学术价值观、学术目的观和学术批评观是防治科研主体学术道德失范的重要方面。   相似文献   
83.
《吉姆爷》道德探索的人学意义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在<吉姆爷>中,康拉德通过对主人公从道德失足到道德重建过程的描述,探索了道德理想与现实人生之间复杂的关系和人性中的矛盾倾向.康拉德肯定了道德追求对人生的积极意义,也指出了理想化的道德追求中所潜在的危险.  相似文献   
84.
反腐倡廉建设是关系到党的执政地位是否牢固,人民的根本利益是否得到切实维护,社会主义政权能否长治久安的大事。构建高效的反腐倡廉建设运行监控机制是解决这一问题的关键,而形成高效的党内监督机制、强有力的人大权力监督机制、完善的社会监督机制、富有实效的民主党派监督机制是具体措施。  相似文献   
85.
天津滨海新区开发开放,已纳入国家“十一五”规划纲要。作为区域经济发展的龙头,滨海新区的发展,将对天津城市产生根本性的影响,城市格局将发生一次重大变化,经济社会将呈现崭新的形态,这是现代社会的一次城市再造。而与城市密切相关的交通在这个再造过程中凸现出其重要作用,一体化交通体系和交通基础设施建设将引导城市形态的变化。  相似文献   
86.
论述了东北老工业基地的现状,对振兴老工业基地所面临的问题进行了客观的分析,并提出了振兴东北老工业基地的对策.  相似文献   
87.
聂锦芳 《河北学刊》2006,26(5):9-15
《德意志意识形态》的写作显示出马克思的思想达到的新高度,这是他多年思考、探索的结果,也是一个艰难的剥离与建构过程的完成。本文以文献材料为依据,对这一著作撰写之前马克思思想的演变给予了新的梳理。首先对马克思主义哲学史研究中长期流行的“两个转变”的诠解框架与批判模式提出质疑,然后具体分析了马克思与青年黑格尔派之间近十年复杂的思想纠葛、他们理解世界的方式从深受影响到发生歧见一直到最后决裂的关键环节,特别是以马克思十部文本的写作勾勒出他的思想达到《德意志意识形态》的水准、走上独立化发展道路之前所经历的艰辛过程。研究这一思想进程对于理解《德意志意识形态》的思想内容,进而把握马克思哲学复杂的内涵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  相似文献   
88.
论弗莱的"文学批评重构"理论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学界对诺思洛普@弗莱的研究大多集中在其原型批评上.从文学批评重构的角度分析,弗莱在西方文论史上的重要贡献表现在一、文学批评应是关于文学的理论,而不是创作的附庸,批评是关于文学的系统知识,具有主体性独立地位;二、批评应建构在关怀与自由、向心与离心的张力之中,这在一定程度上纠正了"新批评"及文献式批评的偏失.我国文化诗学建设应从中受到启发,力争在文学的内部与外部、自律与他律中取得协调,才能成为当代一种新的、科学的文学阐释系统.  相似文献   
89.
王学谦 《齐鲁学刊》2002,2(1):130-134
鲁迅改造国民性思想的形成与其少年时代的经历有密切的关系。少年时代的家庭变故使鲁迅的心灵受到严重的创伤。他过早地承受着疾病、死亡的沉重压力 ,他对于人生的第一感觉就是人性的冷酷与残忍。在当铺与药铺之间 ,鲁迅成为“示众”的材料 ,并形成“示众 /吃人”情结。这一心理情结影响了鲁迅人生道路的选择 ,并促成了鲁迅的改造国民性思想  相似文献   
90.
张中奎 《民族学刊》2023,14(4):53-59, 140
对于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来说,中国历代中央王朝持续不断地建构统一多民族国家认同有历史经验可循。尤其是清朝,前期的帝王对内自行建构起一套自身为“天下共主”的民族观。在这一新民族观的主导下,康熙、雍正、乾隆在“苗疆再造”过程中,对待苗民的态度采用“帝王赤子”(“君主”与“臣民”)来消解“华夏蛮夷”(“文明”与“野蛮”)的叙事。雍正、乾隆打破传统中国“夷夏之辨”把南方各少数民族视为“蛮夷”的偏见,认为“苗、瑶、倮、僮”等皆属“赤子”,都可以通过教化“共敦善俗,永息刁风”。雍正、乾隆把清王朝境内的诸多族群都视为一视同仁地当作“赤子”,把自身建构为“天下共主”,具有积极的文化意义,强化了各族人民的向心力与国家认同。值得注意的是,18世纪末乾隆在面对英国要求扩大通商事宜上却继续套用“夷夏之辨”的理论武器,对抗工业革命后迅速崛起的西方资本主义文明。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