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301篇
  免费   20篇
  国内免费   4篇
管理学   51篇
民族学   5篇
丛书文集   28篇
理论方法论   16篇
综合类   189篇
社会学   17篇
统计学   19篇
  2024年   1篇
  2023年   8篇
  2022年   8篇
  2021年   6篇
  2020年   10篇
  2019年   14篇
  2018年   14篇
  2017年   6篇
  2016年   12篇
  2015年   21篇
  2014年   21篇
  2013年   27篇
  2012年   28篇
  2011年   29篇
  2010年   4篇
  2009年   16篇
  2008年   15篇
  2007年   19篇
  2006年   11篇
  2005年   12篇
  2004年   13篇
  2003年   6篇
  2002年   6篇
  2001年   5篇
  2000年   1篇
  1999年   2篇
  1998年   3篇
  1993年   1篇
  1991年   1篇
  1988年   3篇
  1983年   1篇
  1981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325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203 毫秒
21.
在有效资产管制的条件下,电网企业为规避管制风险.必然采用适当的方法对其资产更换需求做出预测与决策,并使其资产更换数量尽可能与管制机构的评估数量相一致.针对现行的资产更换方法未能充分反映电网有效资产管制以及可靠性与经济性的特点,本文综合考虑上述三个要素,在分析现有电网资产更换的理论与方法的基础上.提出和分析了电网企业资产更换决策的评分法.本文认为,这种方法能够更加准确地分析和诊断资产健康状况,特别适用于电网企业资产的短中期更换数量的预测与决策,对电网企业大修、技术改造项目的合理安排也具有一定的借鉴价值.  相似文献   
22.
毕仲游生活于北宋中后期,历仕神宗、哲宗、徽宗三朝。他精明强干,为官颇有政绩,受到当时士大夫的称赞,然而由于他在政治上属于反变法派,使得他陷入党争的漩涡,对他的仕途带来了不利的影响,最终也未能位居显要。在复杂的朝廷政治斗争中,他同当时大多数的士大夫一样,最终无法掌握自己的命运。  相似文献   
23.
上海自贸区外商投资“负面清单”管理模式的提出,有利于我国外商投资规则逐步与国际通行规则接轨,也将开启我国改革开放新的篇章。本文从宏观监管措施和产业开放两个层面,分析了“负面清单”面临的主要挑战和应对措施。初步结论为:宏观监管层面,政府应该逐步让位于市场,减少政府的审批事项,加快落实从事前监管向事中、事后监管的转变;另外,消除隐形壁垒,自贸区内给予外商企业真正的“准入前国民待遇”。产业开放层面,上海自贸区的产业开放应以金融业的开放先试先行;其次,联合天津和广东等新批准设立的自贸区,在各自成熟且有优势的行业破冰改革,为我国下一步的改革开放提供更为完备的可复制、可推广的经验。  相似文献   
24.
新建本科高校转型发展是我国高等教育领域一次深刻的变革,探索建设应用技术类型高校发展道路,提高新建本科高校对经济社会发展的服务能力至关重要。优化和调控新建本科高校的学科专业结构,避免专业重复设置和同质化现象,是提高学校办学特色和应用型人才培养质量的有效途径。影响专业结构设置与调控的相关因素很多,应加以系统科学的研究。  相似文献   
25.
强制性标准是生产者生产产品必须遵循的标准.符合强制性标准抗辩是指产品符合强制性标准导致伤害时,生产者可减轻或免除赔偿责任.强制性标准与侵权诉讼标准各有千秋,而中国法院对强制性标准的盲目崇拜,使其赋予符合强制性标准抗辩较高的证据效力.法院对强制性标准的尊重实质上是对立法和司法权力的尊重,但这会导致产品符合强制性标准又致害时,受害人无法获得救济.中国法院应适当降低符合强制性标准抗辩的地位,使其既能维护受害人的权益又能鼓励生产者研发新产品.  相似文献   
26.
法教义学的路径可以缓解当前司法人员面对刑事制定法与习惯法冲突时所面临的尴尬。法教义学视野下习惯法的运行逻辑主要通过对犯罪成立要件的判断来实现。习惯法于规范构成要件要素和开放的构成要件的认定中具有较大运行空间,但为保证构成要件的定型性,在构成要件解释时,其他要素或要件的解释应尽可能排除习惯法的影响。在违法性判断阶段,习惯法的判断主要是借助社会相当性理论来实现。由于违法的判断是实质的、具体的,故习惯法在此的判断应当结合具体个案分析。在有责性判断中,违法性认识尽管于理论上是习惯法出罪的一条路径,但实际功用很小,更合适的路径应是期待可能性的判断。然目前对期待可能性之理解过于偏狭,应依规范责任论对这一理论进行适当重构。  相似文献   
27.
情境性调节焦点、即时情绪和认知需要对个体探索型技术创业决策和应用型技术创业决策的影响研究表明:(1)促进焦点的个体比预防焦点的个体在探索型技术创业和应用型技术创业上均有更大的倾向;积极情绪的个体比消极情绪的个体更倾向于选择探索型技术创业;高认知需要的个体比低认知需要的个体在探索型技术创业和应用型技术创业上均有更大的倾向。(2)情境性调节焦点和即时情绪的交互作用显著影响个体的探索型技术创业倾向,但不显著影响应用型技术创业倾向。(3)即时情绪和认知需要的交互作用显著影响个体的应用型技术创业倾向,但不显著影响探索型技术创业倾向。  相似文献   
28.
国企高管薪酬管制是国企薪酬制度的重点,影响着企业高管的行为和企业绩效。文章通过构建一个含有委托人"不平等厌恶"偏好的多任务"委托—代理"模型,从政府"不平等厌恶"偏好角度考察了薪酬管制的原因及其对企业绩效的影响。研究发现,政府对国企初次分配的"不平等厌恶"偏好导致了薪酬管制,而政府干预下的政治激励和高管身份的不确定性是薪酬管制实施的关键;薪酬管制降低了企业绩效,且实证检验支持国有企业绩效的"薪酬管制论"。因此,摈弃对国企高管的行政选拔是提高企业效率、推进薪酬改革的关键。  相似文献   
29.
Behavioral economics has captured the interest of scholars and the general public by demonstrating ways in which individuals make decisions that appear irrational. While increasing attention is being focused on the implications of this research for the design of risk‐reducing policies, less attention has been paid to how it affects the economic valuation of policy consequences. This article considers the latter issue, reviewing the behavioral economics literature and discussing its implications for the conduct of benefit‐cost analysis, particularly in the context of environmental, health, and safety regulations. We explore three concerns: using estimates of willingness to pay or willingness to accept compensation for valuation, considering the psychological aspects of risk when valuing mortality‐risk reductions, and discounting future consequences. In each case, we take the perspective that analysts should avoid making judgments about whether values are “rational” or “irrational.” Instead, they should make every effort to rely on well‐designed studies, using ranges, sensitivity analysis, or probabilistic modeling to reflect uncertainty. More generally, behavioral research has led some to argue for a more paternalistic approach to policy analysis. We argue instead for continued focus on describing the preferences of those affected, while working to ensure that these preferences are based on knowledge and careful reflection.  相似文献   
30.
我国外资法律体系的调整和重构问题是国内学界近几年争论较多的话题。但国内学者在论述外资法律体系的调整和重构时,往往就外资法律体系重构的基础——外资法的调整对象,却未能有清楚、统一的认识。该文在对我国目前外资法律体系下的外资法调整对象进行分析的基础上,通过外资法调整对象与民商法调整对象及一般国内经济法调整对象的学理辨析,进而明确我国外资法调整对象的应有内涵与外延,以期为外资法律体系的重构工程打好根基。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