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089篇
  免费   32篇
  国内免费   2篇
管理学   5篇
民族学   104篇
人口学   15篇
丛书文集   108篇
理论方法论   55篇
综合类   729篇
社会学   106篇
统计学   1篇
  2023年   16篇
  2022年   4篇
  2021年   3篇
  2020年   7篇
  2019年   14篇
  2018年   20篇
  2017年   18篇
  2016年   17篇
  2015年   35篇
  2014年   36篇
  2013年   75篇
  2012年   83篇
  2011年   84篇
  2010年   72篇
  2009年   59篇
  2008年   69篇
  2007年   84篇
  2006年   93篇
  2005年   72篇
  2004年   70篇
  2003年   54篇
  2002年   57篇
  2001年   42篇
  2000年   27篇
  1999年   4篇
  1998年   3篇
  1997年   2篇
  1996年   2篇
  1988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1123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46 毫秒
91.
源于宗教文化的习语,大都具有鲜明的形象,往往带有浓厚的宗教文化渊源,常引起丰富的联想。翻译时除了应当忠实地表达原文习语的意义外,还应尽可能保持形象比喻、丰富联想及文化特色。异化和归化的争论由来已久。通过回顾我国译界就这两种翻译方法争论的历史,研究源于宗教文化习语的翻译方法,总结出好的翻译应是二者的有机结合。  相似文献   
92.
本文旨在探讨作为一种艺术现象的艺术正义,而社会正义、宗教正义和艺术正义的异同和关系只是笔者为达此目的而设定的一个研究语境.<理想国>曾把这三种正义作为一个整体来进行论述,笔者希望以自觉的学术追求批判地继承柏拉图学术的这一特色.通过回答与此有关的七个问题,本文试图揭示艺术正义的基本面貌.  相似文献   
93.
网络语言的对外渗透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网络语言指电子计算机"原创"并通过网络传播的言语作品中的语言。网络语言对外渗透即网络语言进入到网络以外的语言环境,在非网络环境中使用。渗透分为两种情况:一是在非网络环境中谈及与网络、电脑有关的事物时不得不运用网络语言;二是在非网络环境中谈及与网络、电脑无关的事物时有意借用网络语言提高表达效果。网络语言对外渗透的语言成分主要包括网络创造的新词和在网络上产生新义的固有词。对这种渗透要正确引导和规范,利用其正面影响促进当代汉语的发展。  相似文献   
94.
藏传佛教在蒙古地区传播的过程中 ,逐渐渗透到人们社会生活和日常生活的一切方面 ,使蒙古族民间风俗习惯发生了很大的变化。其中对佛像的供奉礼拜、向喇嘛求助 ,佛教的丧葬礼俗、宗教节日活动以及建寺庙造佛像等宗教活动 ,已成为蒙古族风俗习惯的重要内容。  相似文献   
95.
《智血》通过剖析其主人公黑兹尔在对宗教的信仰与怀疑之中挣扎,最终皈依基督的荒诞经历,反映出作者所处时代的动荡环境中人们复杂的内心与扭曲的灵魂,从而揭示出奥康纳在看似荒诞不经的故事情节中所蕴涵的宗教思考和道德探索。  相似文献   
96.
徐讦的婚恋小说存在着两类题材取向一是带着晦暗色调的世俗婚恋,一是有着神秘浪漫气息的奇情异恋.作者旨在藉此来探讨性爱的世俗困境和救赎前景.而能疗救人性利己和分裂的爱以及能消解世界重荷和畸形的美便成了徐讦心目中心灵自由与理想爱情守护的神祗.  相似文献   
97.
多元参照的文化视觉--论张贤亮小说中人物的精神世界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张贤亮是当代最著名的西部作家,他的小说具有强烈的现代意识.他善于对笔下的人物做深刻的心理分析,通过各色人物的心理和精神世界来表现他们的命运,反思他们各自的文化.他把当代知识分子放在一个特定的历史背景和多元文化交叉的环境中探讨他们的沉沦和超越,从而沉思我们民族心理和性格的改造和重建,这使他的小说呈现出独特的文学魅力和文化价值.  相似文献   
98.
该文认为 ,冰心的诗歌受泰戈尔诗歌的影响不仅仅只是停留在诗歌结构的单向模仿上 ,更重要的是 ,冰心的诗歌在宗教精神上接受了泰戈尔的影响并有所发展 ,特别是“泛爱主义”的宗教哲学和“神的万能论”的宗教精神这两个方面 ,冰心受泰戈尔的影响较深。但就其本质而言 ,泰戈尔是把人的本能转移到神的身上 ,而冰心则是把神的特质移位到人的理想世界。泰戈尔注重宗教关怀的终极意义 ,冰心却关注宗教的献身理想和献身精神。  相似文献   
99.
宗教群体资格简论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通过对中国北京基督新教群体的田野研究,以宗教行动者为核心,可尝试建构宗教(群体)资格的如下假设体系:一、行动者有多重群体资格;二、皈依一种宗教,即主动地追求其宗教群体资格。三、宗教群体资格的识别和觉知,以社会范畴化作为认知基础。四、在社会范畴化的基础上,宗教行动者对其宗教资格的的积极评价,通过社会比较得以强化。五、宗教群体有惯例性和典范性的行为模式,使之不断地激活宗教群体资格的显著性。六、基于灵性资本和世俗资本,宗教徒的宗教生活和世俗生活得以区分。  相似文献   
100.
采用访谈法、问卷调查法、比较研究法、数理统计法和逻辑分析法等方法,对某市中、小学校学生宗教意识和参加社会宗教活动的现状进行了抽样调查,并进行分析和研究,提出改进学校德育和教育管理的思路。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