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38篇
  免费   5篇
  国内免费   2篇
丛书文集   28篇
理论方法论   6篇
综合类   111篇
  2023年   1篇
  2022年   2篇
  2020年   1篇
  2019年   1篇
  2018年   1篇
  2016年   1篇
  2015年   4篇
  2014年   9篇
  2013年   3篇
  2012年   11篇
  2011年   13篇
  2010年   11篇
  2009年   12篇
  2008年   7篇
  2007年   10篇
  2006年   10篇
  2005年   12篇
  2004年   11篇
  2003年   4篇
  2002年   7篇
  2001年   11篇
  2000年   3篇
排序方式: 共有145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81.
儒家义利观辨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儒家义利观历来是一些思想家及学术界争论的一个焦点问题,其中持否定态度者多。其实,用唯物史观全面客观地加以分析, 就会发现,否定者多有片面性。儒家义利观的形成是继承传统、吸纳先秦各家义利思想和对现实批判、改造的思想反映;义利观的出发点亦即本来面目是以“义”统“利”、以“义”兴“利”、义利统一;这一思想虽说在当时历史条件下具有相当的局限性,但它对中外还是产生过积极的影响。  相似文献   
82.
孔子文论的道德指寓是一种意蕴深广的文化指令,依经立义的言说方式标举孔子的道德立场,隐含着其引《诗》复古的审美取向;引譬连类的言说方式则架构作品表层与内蕴的意义桥梁,营造经典阐释的道德方法论体系,显露中国文论的人性关怀视野。其道德言说方式也制造了一种物象比附的话语场,立德话语的历史惯性规范着后人的话语叙述,在一定程度上钝化了后世文人创作和批评的灵性和活力。  相似文献   
83.
从古希腊的亚里士多德到中世纪的阿奎那,再到近现代的休谟、罗尔斯、诺齐克、德沃金等,对正义、公平、平等进行了详细的阐述与论证。透视其历史脉络,我们就会发现对正义、公平、平等的论述有一种趋势,那就是从对某种东西(善及何种善)的分配的模式化论述转向对多种善、多种原则的多元式考量,并且在很大程度上传承和恢复了亚里士多德的古典主义,即对善的分配正义与矫正正义的考量与实践。  相似文献   
84.
两宋之际,程门高弟杨时为尊师门,力行工程之道,不仅利用宋室南渡后自己政治地位的提高,在现实政治中主张罢黜王安石配享孔子及其新法,更从理论上批判了王安石新学的不知天道、不知性、溺佛道、重财利等众多的"不知道"之处,以此提升洛学的社会地位和学术影响.杨时对王安石新学的理论批判,不仅体现了宋代学术的门户之争,更展示了洛学与新学这两种学术思维路向及价值取向的差异.  相似文献   
85.
义利之辨     
“义利之辨”是政治哲学的重要内容 ,迄今仍是学术界讨论的热点问题。无论是“君子喻于义 ,小人喻于利”,还是“功贤于耕织”、“义者宜也”,究其实质 ,都关乎义利之辨。“利”应是指物质生产品 ,“义”是指对物质生产品的合理分配 ,二者本为统一的两个方面。  相似文献   
86.
墨家学说体系的构成 ,主要有治国的“十论”和科学、逻辑三部分。“十论”是学说的精华。由于墨家相信天 (上帝 )和鬼神的真确存在 ,所以将其学说体系自觉地建立在了天意的基础之上。“十论”当中 ,以兼爱为核心 ,其他各论则是兼爱的引申和展开。同时 ,墨家认为天意就是兼爱 ,就是利人 ,就是义 ,就是仁 ,最终用“天下之利” ,填充了政论、科学、逻辑循环的中间区域 ,将三者连为一体。墨家把学说的目的归结为利人 ,而且是利天下大多数的人 ,使得其学说体系在人文理性上的落后和迷信的一面显得相对淡薄 ,而在整体上更多地表现为人民性、合理性和进步性  相似文献   
87.
“仁、义、礼、智、信”五常是我国伦理型文化的一个重要道德伦理范畴,这一概念经历了先秦孕育至汉代形成的过程,在汉代又有“下落以后而再向上升起以言天命”、“内收以后而再向外扩充以言天下国家”的过程,即“仁、义、礼、智、信”孕育时,由“天道”下落、内收到“人道”,后又经过董仲舒的神秘化、扬雄的道德化和《白虎通》的法典化,形成了以“天命”言天下国家的特色。  相似文献   
88.
孟子美学中最突出倡导的是一种强大和独立自主的主体人格美思想,他提出"充实之谓美","充实而有光辉之谓大","人皆可以为尧舜","万物皆备于我","仰不愧于天、俯不怍于人","故理义之悦我心、犹刍豢之悦我口","我善养吾浩然之气"等一系列独立自主的高扬主体人格和自主精神的话语,表现出强烈的主体人格意识、人性色彩和人格自主的悦乐感,创造了传统文化史、伦理人格史和美学史上的一个个奇迹,对后世塑造中国人崇高的文化心灵、强大的主体人格精神和阳刚型的审美个性都产生了深远的影响。在今天物欲洪流、道德价值沦丧、主体人格精神失落、大众文化泛滥以及审美低俗恶搞的文化语境下,重提这一话题,也许对这一切不无疗救和补偏作用。  相似文献   
89.
李觏认为义和利是可以统一的,提出言利求欲,只要符合“礼”的规定,是利于人生,合乎人情的。在统治方式上,李觏一反儒法两家将王道、霸道截然对立的做法,坚持王霸并用。李觏的学说对后来的学者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相似文献   
90.
师为公 《学术界》2012,(2):86-98,284
在目前国学的研究高潮中,有过深与过浅之弊,深者犹如"玄学"之"崇有、贵无"之辩,回避现实问题;浅者则不细读经书原典,在前人引申误读的基础上变本加厉,使经书原旨渐行渐远,误导读者。因此,必须重提朴学实事求是、言必有中的研究方法与原则,力求做到知人论世、融会贯通。更不能以今律古,以今人之腹臆度古圣先贤之心。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