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42篇
  免费   1篇
  国内免费   1篇
丛书文集   4篇
理论方法论   1篇
综合类   39篇
  2018年   1篇
  2012年   2篇
  2011年   7篇
  2010年   1篇
  2009年   2篇
  2008年   1篇
  2007年   6篇
  2006年   9篇
  2005年   3篇
  2004年   3篇
  2003年   4篇
  2001年   1篇
  2000年   4篇
排序方式: 共有44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46 毫秒
11.
川端康成《古都》中千重子悲哀美的艺术形象 ,寄托了作者的美学理想和对现实的理解 ,体现了作者对创作的美的追求。  相似文献   
12.
1787-1798年,对诗歌的共同兴趣使华兹华斯和柯尔律治成为近邻,密切往来,相互借鉴,创作了奠定他们诗人地位的佳作。但由于诗人气质迥异和诗歌选材的不同,他们分别选择了超自然题材和日常生活题材,相似的诗歌中存在巨大差异。《古舟子咏》和《退役兵》就典型地反映了两人在诗歌上的共同探讨和合作,忧伤明智或欢乐明智的诗人气质与诗歌主题。  相似文献   
13.
元好问词的创作倾向表现在广泛的题材倾向,消沉的情感倾向,慷慨、凄婉、颓放和萧闲的风格倾向以及深厚的审美倾向。元好问词的地位在于是金一代词的集大成。  相似文献   
14.
儒学道德心理观念对于和谐社会构建具有密切关系。特别表现在仁恻和诚信这两个范畴上。仁恻之心的贯彻可以使人际关系和谐,诚信之心则可以促进社会秩序的和谐平衡。总之,儒学道德心理观念对理解党中央“八荣八耻”的指示精神,加快和谐社会构建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15.
:陶渊明的“田园诗”隽永厚朴。但田园美景、隐逸风度只是他生活、创作的一部分。他蔑视官场 ,赞美田园的宁静之美 ,同时功名难就的悲哀始终萦绕心头而难以排解 ,现实与理想、时空与生命的矛盾冲突谱写了他苍凉悲愤的生命之歌  相似文献   
16.
唐宋闲愁词意象论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唐宋闲愁词可以说是一个尚未被词学界正视、更谈不上认真开掘的新课题。其意象运用具有深细纤柔性、残缺性、缥缈朦胧性、孤独性、愁的美化五方面的特点。由这些特点分析入手 ,深入至创作主体的内心深处 ,从而把握其独特的魅力及审美价值 ,确立其在词史上存在的意义。  相似文献   
17.
张九龄的乡愁体现于不同的故乡称谓中,其具体内涵包括地生暇远的偏僻之愁、谪居故乡的庙堂向往之愁、地理睽隔的萱堂兄弟之念、人在他乡的乡土风物之思、异乡为官的归隐肥遁之梦等。它是唐初至于玄宗开元时期关中本位思想、甲门阀阅的时代风尚与进士华选的自豪、寒族孤根又出生于"荒陬海裔"的心理暗示相互纠结煎迫而成的具体呈现。其中浓缩着张九龄对故土亲人的炽爱、对家国君亲的使命感和责任心。君臣之"大义"、个体对国家之责任促使他甘心于忍受离乡别亲之"乡愁",又使他身处乡野而充满心系朝廷的"乡愁"。  相似文献   
18.
文学人类学认为,文学四大功能之一,即内在的精神治疗功能。这是文学对于"人学"本质——关爱人的体现。迟子建童年孤独,少年丧父,中年丧夫,这些不幸经历都在潜移默化中影响着她的创作,使她的作品始终流露出一种忧伤的气息。迟子建借助对死亡的书写、对童年的追忆和对自然的回归,释放了压抑的苦痛,疗治了心灵的创伤,使苦闷的心态得到了调节,内心世界变得静穆松弛,客观上起到了恢复心灵健康的治疗作用。  相似文献   
19.
郁达夫感伤散文反映了“五四”时期已经觉醒而又脆弱的青年知识分子的普遍时代病 ,即“性的苦闷”和“生的悲哀” ,展示了他们孤寂、苦闷、凄凉、幻灭等感伤情绪与痛苦的生活经历。作者有意识地去侧重描写人的悲苦与不幸 ,着意刻画人的精神灾难和心理危机 ,从而形成了独特的审美理念。  相似文献   
20.
通过中国现代文学中对秋这一季节的表现 ,可以追寻其在表现现代作家生命情怀中所展示的多重意义 ,并且可寻究对于悲秋生命意识的表现之于传统文学的不同之点 :其一 ,现代作家有着比古代文人更多、更丰富的对于秋天的感受 ;其二 ,现代作家超越了古人感秋悲己的个别性而忧国忧民 ;其三 ,现代作家从物我的类化联想到超越积习的多元思维 ;其四 ,现代作家由悲秋自然质的片面否定 ,转向对于其社会质的强调肯定。现代作家在悲秋传统主题的文学表现上 ,体现了反文化的创新意义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