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253篇
  免费   5篇
  国内免费   3篇
民族学   2篇
丛书文集   35篇
理论方法论   15篇
综合类   205篇
社会学   3篇
统计学   1篇
  2022年   1篇
  2020年   2篇
  2019年   2篇
  2018年   3篇
  2017年   1篇
  2016年   2篇
  2015年   8篇
  2014年   9篇
  2013年   11篇
  2012年   13篇
  2011年   20篇
  2010年   11篇
  2009年   20篇
  2008年   23篇
  2007年   22篇
  2006年   14篇
  2005年   27篇
  2004年   13篇
  2003年   21篇
  2002年   15篇
  2001年   15篇
  2000年   6篇
  1999年   2篇
排序方式: 共有261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40 毫秒
91.
战国时代的知识分子是一群挣扎在饥饿线上的赤贫阶层,他们中的大多数人无恒产,无定职,无官守,基本的物质生活都难以保障,知识界的贫困在一定程定上是由于社会变革造成的,但变革的社会也为知识界摆脱贫困创造了机会。随着兼并战争达到白热化程度,人才成为列国间克敌致胜的关键。各国不惜重金和尊位招聘高才秀士,许多贫贱出身的士乘机挤入了上流社会。  相似文献   
92.
华玮是当代台湾著名女学者 ,在中国古代文学研究尤其是古代戏曲研究方面颇有建树。 2 0 0 3年内 ,她点校的《明清妇女戏曲集》和她的专著《明清妇女戏曲创作与批评》在台北出版 ,这两项成果在资料考证和理论分析方面都在原来的基础上向前推进了一步。  相似文献   
93.
邓小平同志"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的观点,是根据马克思"科学技术是生产力"的思想,结合当今世界科学技术在经济和社会发展中的作用越来越大的实际作出的科学论断.然而,在学术界却有另一种说法,认为"‘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的观点是反马克思主义的",其理论根据是西方资产阶级学者在20世纪60年代曾提出"科学技术成了第一位的生产力"的观点,其目的之一就是要以此来驳倒马克思的"劳动创造价值"理论.本文从正反两方面论证了"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观点的正确性,驳斥了"‘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是反马克思主义的"错误的观点.  相似文献   
94.
学术界对《儒林外史》中娄府两公子———娄玉亭、娄玉瑟的形象分析 ,一般认为他们是矫情干誉 ,沽名钓誉以充当名士。细读《儒林外史》 ,觉得这种评价有欠妥当。拟就娄府两公子的形象 ,揣摩作者吴敬梓的本意 ,并参考有关资料 ,力图客观公正地重新做出分析和评价。  相似文献   
95.
宋代士大夫文官政治成因探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宋代是中国封建社会“皇权一士大夫”政治体制确立时期。这一体制的确立 ,从表层上看 ,与宋代科举制度和崇文抑武的国策直接相联 ;从深层上透视 ,它是唐末五代以来生产关系、阶级结构变化和社会经济文化发展的产物。文官政治的确立 ,顺应了历史发展潮流。  相似文献   
96.
近年来 ,我国台湾学者研究刘宝楠《论语正义》取得了显著的学术成果 :其一 ,对刘宝楠的学术积累、著书成因、相约分疏各经人员、刘恭冕之续撰及《论语正义》的梓行年代进行了深入的研究。其二 ,归纳了刘宝楠《论语正义》的注疏体例 ,认为其注疏方法主要是广征博采 ,兼收并蓄 ;注重考据 ,辅以义理 ;尊重历史 ,关注现实  相似文献   
97.
李思民 《学术探索》2007,(6):129-133
当代把是否依据知识和真理作为唯一的权威体系向社会批评、建言等,作为衡量知识分子的标准,并强调所谓社会需要知识分子,实承上是需要他们的批评;对知识分子的宽容,实际上是对他们批评的宽容。以此去观照八百年前的苏轼,不难发现,现在知识分子的人生信条,正是当年苏学士所坚持的"言必中当世之过"与处"盛世"而作"危言"的人生价值取向的延续和发展。由此可以发现苏轼身上所闪耀的现代理性光彩。  相似文献   
98.
田恩铭 《唐都学刊》2007,23(5):7-10
"龙虎榜"事件之前的陆贽经历了一个由得宠到失宠的过程,事件之后又经历了一个由得宠到失宠的过程。陆贽以其文才被擢用,因精于吏治而得宠,而他的失宠则缘于他的儒者精神。唐德宗与陆贽在经历了丧乱之后,都发生了心态上的变化。由翰林学士到当朝宰相,政治身份的变化使得君臣关系也发生了质的改变,"龙虎榜"事件就是其中一个关键的转折点。  相似文献   
99.
在中唐文人中,刘禹锡的士大夫情怀是很突出的,因而其诗文具有鲜明的个性色彩,这同样影响了他的词创作。政治生涯的受挫,使得作者选择了词这种新型的文学样式,他的词表达了贬谪生涯的感受和思考,也充溢着对人生事物的哲理化思考。作者虽然明确提出依曲拍为句的词创作理念,但其创作实践依然还是以齐言为主,韵律上也和近体诗创作相类似。这些因素使其词有着明显的诗化倾向,但这并不是词人在词创作上的新探索,而是与他的士大夫情怀密切相关。  相似文献   
100.
唐代名相李德裕的选材方针颇令人费解。一方面,李德裕重用高门士族子弟,牛李党争中的李党代表了传统山东士族的利益;另一方面,李德裕又十分重视选拔孤寒之士,受到寒士的拥戴。这两种用人策略并不矛盾,唐代山东高门早就丧失了其北朝时期的经济基础和政治地位,沦为孤寒之士。李德裕所奖拔的孤寒之士多出自山东士族,社会地位崇高的唐代山东士族很多沦为孤寒。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