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58篇
  免费   3篇
  国内免费   1篇
管理学   1篇
民族学   1篇
丛书文集   4篇
理论方法论   2篇
综合类   154篇
  2020年   1篇
  2017年   3篇
  2016年   11篇
  2015年   6篇
  2014年   6篇
  2013年   7篇
  2012年   4篇
  2011年   6篇
  2010年   7篇
  2009年   6篇
  2008年   3篇
  2007年   12篇
  2006年   12篇
  2005年   2篇
  2004年   7篇
  2003年   6篇
  2002年   5篇
  2001年   9篇
  2000年   5篇
  1999年   6篇
  1998年   4篇
  1997年   4篇
  1996年   2篇
  1995年   9篇
  1994年   4篇
  1993年   2篇
  1992年   3篇
  1990年   4篇
  1989年   3篇
  1988年   1篇
  1987年   2篇
排序方式: 共有162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265 毫秒
31.
采用Flugge’s壳体理论,对两端简支环加筋壳体在静水压力作用下的振动特性进行了研究,分析了静水压力及其变化对加筋壳体振动特性的影响,探讨了内压、外压及轴向压力对环加筋壳体固有频率的影响.  相似文献   
32.
针对实际工况中,45钢是在有润滑的状态下工作,且所受的载荷是变化的情况,课题组在自行改装的MMS-2A型多功能摩擦磨损试验机上采用环一块接触摩擦方式进行了实验,研究了在油润滑状态下变载荷对45钢摩擦副摩擦磨损性能的影响,与干摩擦条件下的磨损性能进行对比;并对45钢磨损表面进行了观察。结果表明:干摩擦和油润滑状态下的45钢摩擦副的摩擦因数呈现不同的变化趋势;油润滑条件下的磨损量比干摩擦条件下的磨损量要小很多;在油润滑条件下,45钢的磨损机理主要表现为磨粒磨损和疲劳剥落。研究验证了油润滑的存在有助于改善材料的耐磨性。  相似文献   
33.
为解决工业化生产中大量韧性湿物料粉碎难度大、粉碎部件磨损严重的难题,对大功率湿法剪切粉碎设备的关键部件进行结构设计与优化,将定转子优化为可装拆式结构。通过工程软件ANSYS对转子进行变形分析与模态分析,分析其高速转子系统的振动特征,为关键部件的结构设计与优化提供理论依据,为整机的动态稳定性分析奠定基础。  相似文献   
34.
以间歇传动链为研究对象,建立了该系统的虚拟样机。运用正交法设计试验,选择输入轴转速、导轨材料阻尼系数、链条和导轨之间的库仑动摩擦系数、预紧弹簧刚度和集中质量共5个因素作为试验参数,以链条附件加速度值作为振动指标,进行了间歇传动链的动力学仿真研究。  相似文献   
35.
针对简谐基础激励下,连续体响应数值计算存在刚体位移、约束方式和载荷施加方式等限制,基于基础振动和有限元实现原理,提出了一种求解简谐基础振动响应的方法——静力等效载荷法。根据连续体等效载荷形式,将简谐基础振动问题转化为固定基础的载荷简谐振动;并结合通用有限元软件和自编数据处理程序,实现了响应特性的数值计算。计算和理论结果表明,该方法实现简单、结果准确,能有效地求解无阻尼和弱阻尼连续体简谐基础振动问题。  相似文献   
36.
带传动装置的振动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对带传动装置的振动进行了实验研究,测试了在不同带轮偏心配置及不同转速下带轮的纵向振动,发现带轮偏心造成的离心力和由变频调速 引起电机的随时间震荡的电磁转矩是造成振动的主要原因。  相似文献   
37.
本文陈述了环境振动数据的特点及由此引起的周期性检验的困难,分析了不同带宽法中引起加速度谱图幅值差异的主要因素及其影响,提出了周期性检验切实可行的公式,并作出了评价.本文最后用实例说明了公式的具体应用.  相似文献   
38.
着重研究微波振荡器在机械振动干扰下发生结构谐振时,其输出特性呈现明显变化的物理现象.从压控振荡器、场效应振荡器、体效应振荡器、磁控管等的机、电性能联合动态试验分析得出:当振动干扰频率与微波振荡器结构谐振频率一致时,即使干扰能量不大,也会使微波振荡器的输出发生很大变化.在应用振动理论分析微波振荡器的结构谐振频率后,提出了机、电性能之间互相影响的几点初步看法.  相似文献   
39.
物质分子的大小通常约为10~(-8)厘米的数量级,要准确地测出一个分子的大小是非常困难的,需要有复杂的实验设备,本文介绍一种简便方法,对分子大小的数量级给出一个估计。  相似文献   
40.
《The Senses and Society》2013,8(3):261-275
ABSTRACT

For the past twenty years, different theoretical accounts in the humanities have either denigrated the digital as precipitating the recession of reality, praised it for constructing new cultural identities, or understood it to empower sensory perception. Broadly speaking, whether positive or negative, most theorists of the digital have tended to focus on a somewhat traditional understanding of technology as separate from the human body, one that enables, extends, addresses or severs, but remains consistently external. This article explores the idea of a rhythmic virtual movement that lurks in the unknown and “unthought” dimensions of experience, in particular it considers how digital art environments can act as an expression of rhythmic time.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