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49篇
  免费   8篇
  国内免费   6篇
管理学   1篇
民族学   1篇
丛书文集   33篇
理论方法论   3篇
综合类   125篇
  2023年   2篇
  2022年   1篇
  2021年   2篇
  2020年   6篇
  2019年   1篇
  2018年   2篇
  2017年   3篇
  2016年   1篇
  2015年   3篇
  2014年   21篇
  2013年   15篇
  2012年   18篇
  2011年   26篇
  2010年   16篇
  2009年   11篇
  2008年   12篇
  2007年   10篇
  2006年   3篇
  2005年   4篇
  2004年   4篇
  2001年   1篇
  2000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163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31 毫秒
21.
进入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矛盾凸显期时期,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在更高的起点上接受着多领域、深层次、高难度的挑战。伟大实践的独创性、挑战性、风险性加大了方向指引、范式论证和问题诠释的迫切性,现实中的范式质疑、价值对立、形式排斥和思想挑战引起了理论创新的内在紧张。客观感知现实,科学分析矛盾,自觉把握问题,寻求时代策略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理论自我超越的动力机制。  相似文献   
22.
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理论是毛泽东思想得以产生的方法论前提和基础。毛泽东在探讨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理论体系的过程中着重解决了三个问题:通过对认识和实践关系的分析阐发了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必要性;从理论和实践两个方面解释了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可能性;从实事求是和群众路线两个方面指出了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现实性。毛泽东的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理论在今天仍然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23.
马克思主义中国化解释学循环与超越的追问,要正确处理真理的必然逻辑和偶然逻辑、分析逻辑和综合逻辑、先天逻辑和后天逻辑的内在关系。西方哲学从培根和笛卡尔到当代都没有真正解决之,只有马克思主义才真正科学地解决了这个问题。马克思主义中国化以广大人民群众的社会实践为基础,把社会发展的客观实际作为解释学循环和超越的逻辑出发点;对理论与实际进行多视界融合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解释学循环和超越的合理路径;解放思想、大胆创新、与时俱进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解释学循环和超越的重要体现。  相似文献   
24.
探讨了“中国梦”提出的背景和“中国梦”的内涵;阐述了马克思主义人本思想的基本观点和马克思主义人本思想的中国化问题;提出“中国梦”与马克思主义人本思想中国化一脉相承;“中国梦”是马克思主义人本思想中国化的新发展.  相似文献   
25.
鉴于国内外对马克思主义中国化问题研究的成就和特色、误解及欠缺,拟以近百年来中西文化大激荡为背景,探索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规律。为此,应以充分认知和把握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文化内涵为前提和基础,以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文化根据、文化前提、文化挑战等问题为研究对象和目的,以广泛借鉴、使用文化学、文化哲学、文化社会学等学科的理论和方法为特色,重视马克思主义民族化过程中所需要的文化支撑,注重马克思主义的时代化和大众化,真正把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置于160多年来马克思主义民族化的历史进程中去考察,置于近百年来中西文化传播与交流、继承与整合、创新与变迁的发展过程中去理解,置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的构建过程中去审视。  相似文献   
26.
毛泽东在中国革命实践中,坚决反对脱离实际,抽象、空洞地来谈论马克思主义,提倡开展一场启蒙运动来抵制教条主义,倡导破除迷信解放思想有的放矢,强调理论创造,实现马克思主义理论与中国实际具体的历史的统一。他依据中国的历史和现状,主张明确革命的依靠力量,并详尽分析社会形势,树立中国革命必胜信念;根据中国革命特点,确立工农武装割据和游击战争思想,纠正党风,提倡科学的务实学习方法。  相似文献   
27.
党的十六大以来,在带领全国人民推进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过程中,既继承了以往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基本经验,也积累了丰富的新鲜经验:认真学习、准确把握马克思主义基本理论;勇于创新,以新观点继承发展马克思主义;深刻洞察,准确把握中国特色之基本国情;不断探索,更加明确理论实践之具体结合;注重民生,回归马克思主义理论的终极关怀。概括起来,就是理论与现实结合,继承与发展兼顾,原则性和灵活性并用,理论应用和理论创新并举,更加注重马克思主义的终极目标。  相似文献   
28.
郭德钦 《南都学坛》2011,31(5):93-96
在当代中国,邓小平对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发展的贡献突出表现在他对马克思主义的创新。然而,这些创新往往被所谓的"正统论"者视为"异端论"。"实事求是"思想路线异端于"两个凡是"观点;"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异端于"以阶级斗争为纲";"全面改革开放论"异端于"一大二公三纯的社会主义论";"社会主义市场经济论"异端于"市场经济等同于资本主义,计划经济等同于社会主义";"社会主义初级阶段"论异端于"高度发达的超英赶美的已建成的社会主义"论。实践证明,正是这些"异端论"才真正推动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发展。  相似文献   
29.
从19世纪末20世纪初西方文论被译介到中国以来,西方文论在中国已经有一个多世纪的时间,并在20世纪中国文论的两次转型中扮演了重要的角色。20世纪中国文论的第一次转型发生于20世纪初,表现形态是由传统形态向现代形态转变,西方文论是重要的外力和理论参照;20世纪中国文论的第二次转型发生于20世纪末,表现形态是实现中国文学理论的现代化转型,西方文论的中国化成为建构中国当代文艺学的一个重要内容。  相似文献   
30.
党的十七届四中全会提出推进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大众化的战略任务以来,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大众化关系问题成为学界研究的热点,出现了许多不同的观点和看法,特别是包含关系与并列关系的争论持续不断,至今尚无权威性定论。对这些研究成果进行梳理和归纳,探寻这些观点之间的分歧及原因,提出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大众化关系研究的推进思路,对于我们进一步深化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大众化关系颇有裨益。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