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24902篇
  免费   1123篇
  国内免费   237篇
管理学   634篇
劳动科学   10篇
民族学   400篇
人才学   1篇
人口学   719篇
丛书文集   2624篇
理论方法论   3409篇
综合类   13630篇
社会学   4731篇
统计学   104篇
  2024年   39篇
  2023年   316篇
  2022年   206篇
  2021年   315篇
  2020年   595篇
  2019年   666篇
  2018年   706篇
  2017年   822篇
  2016年   840篇
  2015年   816篇
  2014年   1411篇
  2013年   2899篇
  2012年   1653篇
  2011年   1576篇
  2010年   1272篇
  2009年   1347篇
  2008年   1392篇
  2007年   1713篇
  2006年   1634篇
  2005年   1330篇
  2004年   1110篇
  2003年   1100篇
  2002年   815篇
  2001年   684篇
  2000年   431篇
  1999年   139篇
  1998年   90篇
  1997年   67篇
  1996年   83篇
  1995年   46篇
  1994年   39篇
  1993年   42篇
  1992年   26篇
  1991年   13篇
  1990年   6篇
  1989年   10篇
  1988年   3篇
  1987年   2篇
  1986年   1篇
  1984年   2篇
  1983年   1篇
  1982年   2篇
  1981年   2篇
排序方式: 共有10000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62 毫秒
991.
社会科学的发展及其功能 ,显示了先进文化的前进方向应成为社科研究把握的主题 ;社科研究要坚持先进的指导思想 ;先进文化的前进方向不能离开一定的民族性 ,应面向社会主义现代化 ,面向世界 ,面向未来 ;要注意解决“传统论”与“西化论”的问题  相似文献   
992.
人文关怀与社会发展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当前我们所要建立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 ,不仅有一个同社会主义制度相结合的问题 ,而且还存在一个同现实的人的结合的问题 ,它内含着一套有关现代“人文关怀”的设计问题。因为离开了“人文关怀”则势必使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建设发生扭曲 ,建立不起来 ,甚至兴而复衰 ,这就提示我们必须根据目前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要求 ,营造良好的“人文关怀”氛围  相似文献   
993.
当中国社会转型进程纵向穿越全球化横向发展空间时 ,因全新构建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而必然引发中国社会基层公共管理权力的社会化 ,引起一般社会关系及权力结构的重组 ,引发中国传统民政工作管理模式与运行方式转型。这一客观的历史进程正促使国家力量对转型社会做出新的制度安排。这一必然的、已经发生的现象、趋势与进程 ,或许将最终形成自下而上的、国家与各平等社会主体之间依法自治的责、权、利有机统一的社会管理模式和社会良性运行体制与机制  相似文献   
994.
见义勇为作为一种法律行为 ,其行为人应具有非义务性、正义性、直接面临本人遭受重大损害的危险和实施了同违法犯罪作斗争或抢险救灾的行为的法律特征。当前 ,对见义勇为的社会控制应在充分发挥道德作用的基础上 ,强化对见义勇为的法律控制。在坚持对见义勇为人员保护为先、保护见义勇为的责任应由国家和社会承担、正确处理见义勇为不当造成侵权 (或者防卫过当 )、区分特定主体的见义勇为和见义不为的原则基础上 ,从立法理由、立法形式、框架设计方面加强对见义勇为的立法构想  相似文献   
995.
人的自由而全面发展不但是马克思哲学所揭示的深刻的历史规律 ,也是马克思哲学的最高的价值理想。在《185 7─ 185 8年经济学手稿》中 ,马克思以人的自由而全面发展为主题 ,深入地论述了九个哲学观点 :社会发展的三形态说 ;资本对发展生产力、扩大交往范围、增加自由时间的伟大文明作用 ;劳动性质的演变 ;自由时间的意义 ;财富尺度的演变 ;科学是生产力 ;人既是目的又是手段 ;人的社会性质分析 ;人的需要的两种形式。  相似文献   
996.
社会技能是国外心理学家十分关注、我国心理学工作者也开始研究的一个重要的心理学问题。社会技能对个体的社会支持、心身健康、工作效率等有着重要影响。社会技能的基本要素包括自信心、心理认知、回馈与强化、非言语交流技能、言语交流技能、同理心、合作、关心他人等。  相似文献   
997.
中国社会转型期的社会分化与主流意识形态凝聚力的重建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中国社会正处于转型中,转型造成经济利益分化,社会结构变化,社会主流意识形态的凝聚力必须相应加强。我们应重新认识国家的社会职能,高举邓小平理论伟大旗帜,以江泽民“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拓展理论与实践的空间和领域,重建主流意识形态的凝聚力。  相似文献   
998.
第二次世界大战后工党统治下的英国被称誉为“福利国家”,其表面的繁荣掩盖了中下层人民的贫困。年轻的一代对此产生迷惘 ,愤怒之情油然而生。因此 ,英国文坛出现了一批“愤怒的青年”的作品。《露水情》便是当时较为成功的一部。小说深刻地对当时的英国进行了社会批判。  相似文献   
999.
对10年来中外学者关于苏联演变原因的评析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苏联演变是社会主义运动史上影响重大而又极其复杂的事件,对其根本原因的分析,可谓众说纷纭。10年来中外学者有关此问题的主要观点有“乌托邦说”、“原罪说”、“葬送说”、“和平演变说”、“民族矛盾说”、“上层自决说”、“经济没搞好说”、“斯大林模式说”、“错误路线说”、“意识形态说”、“抛弃说”、“历史合力说”等。这些观点,除了“乌托邦说”和“原罪说”明显地带有敌意和偏见外,其他说法都从不同的领域、不同的层次、不同的视角对苏联演变的原因作出了探讨,都含有正确的因素。但不可否认的是,在国内学术界的研究中,一直存在着把苏联演变当做我们党的中心工作和各个领域正面经验的反证去研究的现象,这就使我们的研究往往停留在浅层次和表面现象上,难以挖掘出反映事物本质的深层原因。事实上,苏联演变的根本原因,既不是斯大林模式的罪过,不是因为经济没搞好;也不是错误的改革路线和民族矛盾造成的;更不是由于工人阶级和苏联人民抛弃党等原因而导致的,而是以戈尔巴乔夫为代表的既得利益阶层的有意所为。苏联的演变是党内既得利益阶层推动的自觉过程。  相似文献   
1000.
Empirical examinations of the "social amplification of risk" framework are rare, partly because of the difficulties in predicting when conditions likely to result in amplification effects will occur. This means that it is difficult to examine changes in risk perception that are contemporaneous with increases and/or decreases in social or media discussion of the risks associated with a particular risk event. However, the collection of attitude data before, during, and after the increased reporting of the risks of genetically modified food in the United Kingdom (spring 1999) has demonstrated that people's risk perceptions do increase and decrease in line with what might be expected upon examination of the amplification and attenuation mechanisms integral to the framework. Perceptions of benefit, however, appeared to be permanently depressed by negative reporting about genetically modified food. Trust in regulatory institutions with responsibility for protecting the public was not affected. It was concluded that the social amplification of risk framework is a useful framework for beginning to explain the potential impact on risk perceptions of a risk event, particularly if that risk event is presented to the public as a new hazard occurring in a crisis context.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