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759篇
  免费   59篇
  国内免费   23篇
管理学   160篇
民族学   10篇
人口学   22篇
丛书文集   172篇
理论方法论   40篇
综合类   1349篇
社会学   39篇
统计学   49篇
  2024年   2篇
  2023年   8篇
  2022年   16篇
  2021年   16篇
  2020年   21篇
  2019年   12篇
  2018年   15篇
  2017年   35篇
  2016年   52篇
  2015年   68篇
  2014年   129篇
  2013年   84篇
  2012年   119篇
  2011年   134篇
  2010年   118篇
  2009年   113篇
  2008年   126篇
  2007年   119篇
  2006年   101篇
  2005年   93篇
  2004年   74篇
  2003年   63篇
  2002年   66篇
  2001年   56篇
  2000年   38篇
  1999年   23篇
  1998年   14篇
  1997年   13篇
  1996年   15篇
  1995年   25篇
  1994年   14篇
  1993年   6篇
  1992年   16篇
  1991年   12篇
  1990年   1篇
  1989年   5篇
  1988年   6篇
  1987年   4篇
  1986年   4篇
  1985年   5篇
排序方式: 共有1841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281 毫秒
71.
The manufacturing industry is currently facing unprecedented challenges from changes and disturbances. The sources of these changes and disturbances are of different scope and magnitude. They can be of a commercial nature, or linked to fast product development and design, or purely operational (e.g. rush order, machine breakdown, material shortage etc.). In order to meet these requirements it is increasingly important that a production operation be flexible and is able to adapt to new and more suitable ways of operating. This paper focuses on a new strategy for enabling manufacturing control systems to adapt to changing conditions both in terms of product variation and production system upgrades. The approach proposed is based on two key concepts: (1) An autonomous and distributed approach to manufacturing control based on multi-agent methods in which so called operational agents represent the key physical and logical elements in the production environment to be controlled – for example, products and machines and the control strategies that drive them and (2) An adaptation mechanism based around the evolutionary concept of replicator dynamics which updates the behaviour of newly formed operational agents based on historical performance records in order to be better suited to the production environment. An application of this approach for route selection of similar products in manufacturing flow shops is developed and is illustrated in this paper using an example based on the control of an automobile paint shop.  相似文献   
72.
全球化背景下政党软实力的建构机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政党是协调社会利益、表达民众诉求、引领国家进步的关键力量。全球化背景下,政党必须在做好硬实力建设的同时,注重自身软实力建设。政党软实力主要包括价值观、包容性、亲和力、号召力和国际影响力等方面。世界各大政党在软实力建构过程中积累了许多有益经验,值得思考和借鉴。我们党应当重视软实力建设,不断提高组织吸引力、社会号召力和国际影响力,从而在国内争取最广大人民群众的拥护,在国际上争取更多政治力量的认同。  相似文献   
73.
对珠江三角河网地带存在严重的路桥衔接处路面沉降差问题的原因进行了分析,指出目前设计规范存 在的不足,提出了解决该问题的建议,并介绍处理该问题的工程实践方法.  相似文献   
74.
王琳 《城市观察》2009,3(3):71-78
城市文化软实力是城市综合竞争力巨系统下的子系统,由文化核心价值水平、城市制度健全程度、城市政府管理效率及创新、城市国际化水平、城市文化中心影响力等指标组成。本文对港京沪津穗五大国家中心城市的文化软实力进行了分析,并就城市如何提升文化软实力提出了建议。  相似文献   
75.
具有高功能密度的小卫星项目蓬勃发展,大大增强了私营实体和非航天大国参与空间活动的能力,引发了规则修订的需求。国家应建立空间活动的分级、分类许可条件,放宽小卫星行业的准入要求,并根据小卫星项目的目的、成本、收益和风险来设定第三者责任保险要求,规范小卫星的登记实践。空间碎片减缓应作为小卫星项目许可条件之一,以切实履行国家的外空环境保护责任。应简化国际电信联盟卫星频率和轨道位置协调程序,建立适应小卫星轨道特性、运行寿命和业务类型的管理规则。  相似文献   
76.
有效跨文化传播力是文化软实力资源软实力化的重要保障。以博物馆为例,作为对外传播把关人之一的译者可以灵活运用解码策略,保证文化传播信道的明晰性、顺畅性和饱满性,以期实现文物文化对外传播的表现力、影响力和渗透力,为提高我国文化软实力做出应有的贡献。  相似文献   
77.
斜井冻结技术尚处于摸索研究阶段,国内无统一的施工规范。在李家坝煤矿斜井冻结工程实践的基础上开展应用性研究,详细阐述了斜井局部冻结的设计原则、施工关键技术,尤其是快速造孔施工及冻结管保温层施工工艺,提出了冻结管保温接头处理方式,成功应用了斜井冻结步进式投入法,解决了斜井局部冻结关键技术,为类似局部冻结工程提供了借鉴和参考。  相似文献   
78.
Traceability is normally difficult to achieve in continuous processes, since there are no natural batch structures. In this article, we demonstrate flow-based simulation using process data to improve traceability in a continuous pelletising process. Using the simulation model, the engineers could test the impacts of process disturbances, identify cause and effect relations and aid control in case of process disturbances. In a field trial where the chemistry of an additive was varied during production of a special product, the simulation forecasts predicted the level of the chemical content after the plant within the errors that the engineers found acceptable.  相似文献   
79.
中非关系的可持续发展,需要中国大力推进对非软权力外交。目前,中国对非软权力外交已成体系:在制度层面上,中非合作论坛是对非软权力外交的制度表现与保障;在此基础上,对非经济、社会软权力外交与对非文化软权力外交在具体领域中推进中非关系,组成对非软权力外交的操作层面。中国对非软权力外交已取得一系列成果,但还要在克服现有问题的情况下加以完善。  相似文献   
80.
通过分析实际供水管网系统的特征,对管网工况分析所涉及的几个尚未解决的计算问题进行了研究,提出了用计算机进行工况分析的思路与框架,为管网运行调度及研究管网水质模型打下了良好基础.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