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991篇
  免费   26篇
  国内免费   7篇
管理学   8篇
民族学   10篇
丛书文集   114篇
理论方法论   25篇
综合类   854篇
社会学   13篇
  2023年   10篇
  2022年   5篇
  2021年   2篇
  2020年   10篇
  2019年   4篇
  2018年   3篇
  2017年   5篇
  2016年   12篇
  2015年   15篇
  2014年   44篇
  2013年   24篇
  2012年   46篇
  2011年   72篇
  2010年   67篇
  2009年   64篇
  2008年   51篇
  2007年   80篇
  2006年   100篇
  2005年   84篇
  2004年   80篇
  2003年   83篇
  2002年   50篇
  2001年   40篇
  2000年   26篇
  1999年   12篇
  1998年   8篇
  1997年   1篇
  1996年   7篇
  1995年   6篇
  1994年   3篇
  1993年   2篇
  1992年   1篇
  1990年   1篇
  1989年   4篇
  1988年   2篇
排序方式: 共有1024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101.
法律制度的有效性是指法制的积极的社会影响,它的实现是社会法律制度因素和法制的社会基础综合作用的产物。法律制度有效性的社会基础包括国家与社会相互分离与彼此互动的社会结构、现代市场经济体系和民主政治制度。  相似文献   
102.
市场经济是法律外在制约与道德内在自律的规则经济、信用经济。诚实信用的法律化道德原则就是市场经济健康有序发展的内在需要,是经济主体实现其利益最大化的道德保证,是我国经济融入国际经济市场的道德灵魂。  相似文献   
103.
在分析深基坑优选影响因素的基础上,提出了方案评判的指标体系,应用模糊综合评判理 论建立了基坑支护方案的模糊优选模型.最后,应用实例说明模型的可行性及有效性.  相似文献   
104.
着重从量词选取的历史成因、量词选取的风格色彩以及量词选取的认知机制这3个角度出发,以“口”、“头”(“一口猪”与“一头猪”)为例,探讨汉语一名多量组合现象,从而揭示“处于习惯”的名量组合背后所隐藏的规律和倾向。  相似文献   
105.
建国初期党和政府面对民众居住环境问题,像厕所和垃圾问题等,以及饮用水问题等多种公共卫生的建置课题,大力开展城市公共卫生宣传和教育,积极采取有效措施,实施重点建设和重点改造,加强环境卫生工程建设,努力改善民众居住环境,使城市公共卫生事业取得了巨大成就.有力地保障了人民的健康安全,保障了我国经济建设的顺利进行.  相似文献   
106.
以六水合二氯化钴与六次甲基四胺为原料通过室温固相反应制得了钴(Ⅱ)-六次甲基四胺配合物,采用化学分析、IR、DTA和TG等手段对合成产物进行了袁征.并与液相合成法进行了比较,结果表明:配合物中Co(Ⅱ)与六次甲基四胺的物质的量之比为1:2,将六水合二氯化钴与六次甲基四胺以不同比例混合反应,所得的产物组成都为CoCl2·2C6H12N4·6H2O,该配合物具有良好的热致变色性能.  相似文献   
107.
刘湘玉 《南都学坛》2006,26(3):103-105
“以生为本”是高校办学的第一理念。近年来,南阳师范学院坚持“以生为本”的办学理念,解决好学生生活、学习和发展问题,做好学生思想政治工作,优化育人环境,为学生提供优质服务,提高了学院管理水平,取得了显著的成效。  相似文献   
108.
《墨子》的节俭消费理论是一个严密的体系,由节俭原因、标准、操作方法以及社会效应四部分组成。支撑着《墨子》消费理论的三大根基是其逻辑思路、人性理论及宗教信仰理论。当代人类面临严重的生态危机,《墨子》的节俭消费理论对于身处生态困境的当代人类有着深刻的启迪。  相似文献   
109.
从生态文明的高度夯实社会和谐的自然基础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实践呼唤着生态文明。生态文明在推动物质文明、政治文明和精神文明的发展中具有重要的价值功能。重视生态文明,确立生态和谐的理念,以生态和谐促进社会和谐,努力建设人与生态环境友好型的和谐社会,具有十分重要的理论意义和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110.
在20世纪关于数学基础的争论当中,直觉主义流派往往将康德认作是其理论的鼻祖。然而,回到解析几何与微积分诞生不久的18世纪,康德所提出的“纯粹数学是如何成为可能的问题”,并不容易被已经惯用这两种数学工具的现代人所理解。本文拟通过对“这个问题是如何提出的、为了解决这个问题康德所提出的猜想、康德怎样证明这个猜想”三个方面的分析,来理解康德所提出的这个问题的含义。从中可以看到,“不可分的直观”成为康德数学哲学区别于其他数学哲学流派的核心概念。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