排序方式: 共有247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0 毫秒
41.
刘春学 《佳木斯大学社会科学学报》2004,22(2):98-99
针对中国加入世贸组织对人才素质提出的新要求 ,提出应从提高运用知识的能力、树立竞争意识、培养创新精神、加强心理素质四个方面来创新大学生素质教育。 相似文献
42.
张仁香 《辽宁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8,36(6)
港台新儒学家徐复观先生致力于中国传统文化的"现代疏释"工作,指出中国文化的核心是人,是人的具体的心性、生命,并从中挖掘出艺术的根源。作者将中国的艺术精神视为不待外物的"纯"精神,它突出表现于中国古代的山水画中,因为自然山水最能释放人的生命本性、精神的自由性,而这一点恰与老庄精神相合拍。老庄学中的"道"即是艺术精神的至高境界,庄学中面对现实人生的主体修养功夫,被视为艺术精神的主体,作者在这一发现背后试图寻求现代文化语境下的中国艺术的本真表达方式,以对抗长期以来唯西方艺术为艺术的价值尺度,更重要的是弥补现代科学技术下的人文精神与理想的缺失。 相似文献
43.
依托国民教育培养军队高技术人才,是我国科技强军的重要举措。高校国防生既是地方大学生,又是未来的军官,其战斗精神,对未来战争的胜负具有重要影响。文章针对国防生身份的特殊性,对其战斗精神的培养途径进行了探讨。 相似文献
44.
张晓虎 《长安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2,4(1):7-9,15
西周宗教中不同的审祗其神性有异 ,孔子对之的态度也不同。昊天上帝与德想配 ,孔子持“可爱不可信”的态度 ;对德性不定的自然神和鬼魂 ,孔子或不言 ,或坚决排斥。但孔子对宗教祭祀中的那种情感的庄重、敬畏和身心的投入都十分赞赏 ,并将之改造成一种重在修养心性的境界观 ,奠定了儒学的基本风格 相似文献
45.
中国优秀传统文化与高校德育工作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将传统文化中的精髓融入高校德育工作是中国教育界一直提倡的做法,但新的历史条件下所采用的方式、方法需作深入的探讨,以便发挥更大的作用。 相似文献
46.
况晓慢 《河北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6,41(6):122-127
以“生死一体”与“安之若命”两个截然相反的命题为出发点,探索庄子对待生死的态度。庄子在“无为而为”的自觉意识中将生命历程的个体体验塑造成一个中心圆的世界,生和死是起点和终点的重合,死生成为一体。安之若命是生命得以延续、实现生命之自然价值的无可奈何之举,其最终目的是突破生死而得“道”,超越自我达到无待,实现逍遥的精神价值。 相似文献
47.
平飞 《东华理工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1,(3):206-212
李觏一生作诗300多首,虽然不以诗名世,但其诗魂亦颇耐人寻味。透过李觏感时论世、论史品文、赠友送别、借景抒情、旅居交游、即事咏怀、托物言理等不同题材的诗,可见李觏诗中内蕴着由现实主义精神、理性批判精神、历史担当精神构成的诗魂。李觏的诗魂对于诗歌创作具有重要的启示意义。 相似文献
48.
文儒与吏能之争在有效促成开元盛世的清明政治文化的同时,也完善了文儒诗学的理论思考。有唐文学在开元、天宝之时,达其极盛,诗家辈出,佳作如林。大体言之,盛唐诗歌的艺术风格,可分为前后两期,前期以浪漫高华为主体风格,后期则转入沉郁顿挫。然风格虽有转变,但成就前后两期风格乃至成就盛唐诗歌风格的仍为“气”与“情”:“气”盛而“情”真。盛唐文学的文化精神亦因之而凸显。 相似文献
49.
王丹 《湖北民族学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7,25(1):82-87
精怪观念与精怪故事是中国文化发展史上一道独特的景观,它根脉悠远,延绵流长,而今依然为民众所乐道和盛传,而且更加异彩纷呈。着眼于与百姓生活密切相连的精怪故事,笔者运用民间故事类型学的研究方法,以母题为切入点,紧密结合地方文化传统,对其进行解析和探讨。 相似文献
50.
徐建融 《上海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7,14(3):24-28
有必要对中国画史上几个重要的画学论点提出新的解释,因为长期以来对它们所形成的共识,或者是错误的,或者是偏颇的——总之,都不合它们的本意。 相似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