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427篇
  免费   36篇
  国内免费   21篇
管理学   1篇
劳动科学   1篇
民族学   11篇
人口学   13篇
丛书文集   237篇
理论方法论   62篇
综合类   1128篇
社会学   31篇
  2024年   3篇
  2023年   14篇
  2022年   11篇
  2021年   10篇
  2020年   9篇
  2019年   12篇
  2018年   14篇
  2017年   11篇
  2016年   19篇
  2015年   17篇
  2014年   76篇
  2013年   80篇
  2012年   100篇
  2011年   105篇
  2010年   71篇
  2009年   73篇
  2008年   87篇
  2007年   116篇
  2006年   109篇
  2005年   106篇
  2004年   106篇
  2003年   104篇
  2002年   73篇
  2001年   78篇
  2000年   47篇
  1999年   11篇
  1998年   8篇
  1997年   10篇
  1996年   1篇
  1994年   2篇
  1991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1484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61.
文学真实的范畴厘定和价值探微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在创作和欣赏实践中 ,“真实”是一个被广泛运用但又偏颇最多的文学价值尺度。“真实”的概念范畴 ,可以从三个角度厘定 :( 1)真实是创造的产物 ;( 2 )真实的创造建基于人类求真向善的合规律性与合目的性之上 ;( 3)真实以文学形象方式具体存在。与真实的主观色彩相反 ,真实的价值奥妙在于它在深层对创作规律的契合 ,以及对生活客体的尊重。因此 ,真实成为文学自然态度、人文精神和作家人格的体现 ,说到底 ,成为文学的胆识、气度和一种可贵的艺术品质  相似文献   
62.
党的第三代中央领导集体所标揭的四个崭新的理论命题,即文化是综合国力的重要标志;以人为本,重在素质;以立为本,重在建设;弘扬主旋律,提倡多样化,是对邓小平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理论的新发展新贡献,不仅语言是新的,而且思维也是新的,典型地体现了党的第三代中央领导集体的理论创新品格。  相似文献   
63.
信仰的动摇理性的缺失--哈姆莱特所面临的精神困境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哈姆莱特处于传统价值体系发生动摇的文艺复兴时期 ,意识形态领域信仰和理性的冲突导致了哈姆莱特激烈的内心冲突 ,使他在信仰和理性之间无所适从。而残酷的现实又逼迫哈姆莱特担当复仇和重振乾坤的重任 ;复仇与基督教神学观念发生冲突 ,而理性精神又不足以支撑他重振乾坤 ,最终导致了哈姆莱特陷入沉重的精神危机之中。  相似文献   
64.
文章从当代中国先进文化与中国传统文化、文化多元性和指导思想一元化、精神动力和智力支持三个方面阐述学习江泽民“三个代表”思想中关于中国先进文化前进方向的体会。  相似文献   
65.
本文从发展的角度 ,论述了作为时代精神生活重要表征的当代中国水墨画 ,在半个多世纪的成长道路上所经历的来自多方面的困境和挑战 ,并着重分析探讨了二十世纪八、九十年代中国当代水墨画陷入困境的根源及可能摆脱困境的出路  相似文献   
66.
鲁迅作品的经典性表征之一在于它广多的阐释性.在传统的政治性、阶级性"偏读"中,"我"的情感体验与心灵历程或多或少被忽视了的.重新阐释<故乡>,也即细密梳理、勾勒、陈列"我"的精神与情感过程,重新界定<故乡>的自我纾解特质.  相似文献   
67.
知青作家在 80年代表现出“神奇土地”拟构型、“知青苦难”状写型和“远村岁月”感悟型三种精神姿态。其共同的心理基点 ,是知青时期“生命乐园”失落后的命运自悲情结。心理逻辑分别表现为“殉道”意愿及其自我维护、自命优越及其自悯自谅、自伤身世及其对乡村的“他者”意识  相似文献   
68.
发展社会主义社会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不断推进人的全面发展,是社会主义发展的重要标志。本文从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就是要提高人的素质、培养“四有”新人着手,分析了精神文明建设和社会全面发展、人的全面发展之间的相互关系。  相似文献   
69.
从理解"七一讲话"和"三个代表"入手,分析了高校学生思想政治工作中存在的现实问题,阐述了"三个代表"思想对高校思想政治工作的指导意义,探讨如何提高高教工作者的自身素质,提出了高校学生思想政治工作新途径、新思路.  相似文献   
70.
文化背景和语言表现是体现作家个性的标志,作家应该摒弃“媚俗”与“媚雅”的束缚,立足于自己的生活经历,皈依于自我的精神家园,不断在人物的塑造和意境的开拓上,创作出读者喜欢的作品。面对热闹、新奇迭出的文坛,作家们应该持有一份细水长流的创作心态。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