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541篇
  免费   20篇
  国内免费   8篇
管理学   23篇
民族学   6篇
人口学   9篇
丛书文集   51篇
理论方法论   14篇
综合类   384篇
社会学   27篇
统计学   55篇
  2023年   5篇
  2022年   3篇
  2021年   2篇
  2020年   5篇
  2019年   5篇
  2018年   13篇
  2017年   20篇
  2016年   21篇
  2015年   17篇
  2014年   25篇
  2013年   43篇
  2012年   38篇
  2011年   30篇
  2010年   31篇
  2009年   38篇
  2008年   27篇
  2007年   30篇
  2006年   31篇
  2005年   40篇
  2004年   28篇
  2003年   26篇
  2002年   20篇
  2001年   21篇
  2000年   14篇
  1999年   7篇
  1998年   11篇
  1997年   5篇
  1996年   5篇
  1995年   2篇
  1994年   2篇
  1993年   1篇
  1989年   1篇
  1987年   1篇
  1977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569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561.
为了更好的提高跳远专项力量训练效果,采用文献资料法、逻辑思维法和系统方法,对跳远专项力量的特点、训练方法和相应训练原则进行了初步的分析探讨。  相似文献   
562.
应用几何非线性原理,采用空间壳体单元对U形波纹管在各种受载情况下的强度进行了分析计算,并根据第四强度理论提出了U形波纹管的强度设计准则,给出了一个实例,结果是令人满意的.  相似文献   
563.
组织网络隐性知识扩散及学习策略分析   总被引:5,自引:1,他引:4       下载免费PDF全文
知识主要以显性知识和隐性知识两种方式存在,隐性知识是组织获得竞争优势的主要源泉.隐性知识为组织个体所拥有,这种私有性的特征使其在组织内部的扩散需要通过组织个体之间的交互才能完成.组织网络连接强度对扩散具有影响,可利用具有边权重的组织网络研究隐性知识的扩散行为.在分析隐性知识和相关扩散特点的基础上,基于组织成员之间的关系网络和小世界网络模型,建立组织网络上的知识扩散模型.根据认识论的观点,提出个体3种知识学习策略,结合知识扩散模型进行计算仿真实验.仿真结果显示,综合考虑关系和知识差别的知识学习策略最有效,不考虑连接强度下的各种策略都具有较快的知识学习速率,并且连接强度对组织内隐性知识扩散具有明显的作用.  相似文献   
564.
Most research on the structural foundations of cultural consumption views tastes and practices as a better or worse emanation of social class or status. In contrast, this paper shows that cultural consumption is also embedded in a larger system of social networks. Not only does it examine whether having more diversified personal network translates into being involved in a wider range of cultural activities (omnivorousness), it also tests whether holding networks of different strength corresponds with different levels of cultural engagement (strong vs. weak). Based on the survey data collected in Poland in 2017, the analyses yield three main findings. First, cultural consumption continues to reflect social class divisions and is a potential mechanism for social exclusion. Second, network diversity is associated with cultural variety independently of class position. Third, the number of weak ties people hold is more strongly associated with the number of “weak” practices (that is practices of less frequency) and the number of strong ties is positively associated with the number of strong practices (voraciousness). These findings are discussed in terms of balance theory, interactional foci and weak versus strong culture. The implications of the article are that omnivorism both signifies class boundaries and indicates participation in different network structures.  相似文献   
565.
核心力量训练指的是围绕身体中段进行的力量练习。动作能力贯穿人的一生,如今幼儿协调性发育不理想,感统失调已成为城市幼儿面临的主要动作问题之一。5-6岁处于大肌肉群发育的黄金时期,接受能力好,本研究选取福州某幼儿园105名幼儿(其中8名幼儿未完成测试),通过16周的核心肌肉群单一训练、交叉训练、综合训练三个维度的训练后,对他们进行了吸跳步的测试,测试结果显示核心力量训练有助于提高幼儿吸跳步动作的完成规格。  相似文献   
566.
董事会非正式层级是影响董事会治理效率和公司绩效的关键因素.以2010年至2012年沪、深A股1 226家上市公司为研究对象,运用STATA 13.0软件和分组回归分析方法,系统分析董事会非正式层级强度与公司绩效间的关系及其影响机制,分别考察不同最高层级董事身份和控股股东性质对董事会非正式层级强度与公司绩效关系的影响.研究结果表明,董事会内部非正式层级强度与公司绩效之间存在显著的正相关关系,这种正相关关系只有在董事会最高层级董事不兼任总经理职务条件下才成立;业绩压力和股权集中度对董事会非正式层级强度与公司绩效间的关系具有显著的正向调节效应;相对于民营控股上市公司,国有控股上市公司董事会非正式层级强度对绩效的正向效应更强,主要体现在地方政府控股上市公司中,业绩压力对董事会非正式层级强度与绩效间的正向调节效应在国有控股上市公司中不显著.研究结果证实董事会内部非正式层级的实践价值,印证了两职分离和董事会团队互补的积极效应,为优化董事会治理等提供理论支持.  相似文献   
567.
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立足世界百年未有之大变局、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战略全局,深刻把握全球互联网发展和治理领域的新特征新规律,提出了一系列新思想、新观点和新论断。习近平网络强国重要思想坚持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与中国具体实际相结合,从信息技术生产力和生产关系变革、全球大国竞争格局重塑、中国互联网发展的机遇与挑战等现实条件出发,全面客观地认识互联网给我国带来的发展机遇与安全风险,明确了网信工作在党和国家事业发展全局中的地位、网络强国的战略目标、原则要求、国际主张、工作方法等方面的基本内涵和核心要义,科学回答了新形势下“为什么要建设网络强国,如何建设网络强国”的重大问题,具有鲜明的时代性、实践性、创新性、人民性和国际性,是指导网络强国建设的科学指针和根本遵循。党的十八大以来,中国网信领域在加强党的集中统一领导、网上意识形态斗争、网络法治建设、国家网络安全建设、个人信息安全保护、信息技术创新突破、构建网络空间命运共同体等方面取得了显著成效,推动中国由网络大国向网络强国迈进,并探索形成了一条具有中国特色的互联网治理之路,为中国网络安全和信息化事业指明了战略目标和前进方向,为探索中国式现代化提供了思想武器和行动指南。  相似文献   
568.
随着社会和经济的发展,我国困境儿童呈现出多样化,尤其是民族地区的困境儿童,因经济相对滞后,为困境儿童的社会服务工作带来新的问题。本文以凉山彝区调查为例,立足于研究凉山困境儿童的外部因子、内在因子、效能因素等方面。通过分析优势视角下的民族地区困境儿童,获取凉山困境儿童抗逆力构成要素,探索出一条符合凉山彝区困境儿童且具有本土性和时代性抗逆力的新路径。  相似文献   
569.
Terje Aven  Roger Flage 《Risk analysis》2023,43(8):1525-1532
This article aims to provide new insights about risk and uncertainty in law contexts, by incorporating ideas and principles of contemporary risk science. The main focus is on one particular aspect of the law: its operation in courts where a defendant has been charged with a violation of civil or criminal law. Judgements about risk and uncertainty—typically using the probability concept—and how these relate to the evidence play a central role in such situations. The decision on whether the defendant is liable/guilty or not may strongly depend on how these concepts are understood and communicated. Considerable work has been conducted to provide theoretical and practical foundations for the risk and uncertainty characterizations in these contexts. Yet, it can be argued that a proper foundation for linking the evidence and the uncertainty (probability) judgements is lacking, the result being poor communication in courts about risk and uncertainties. The present article seeks to clarify what the problems are and provide guidance on how to rectify them.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