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88篇
  免费   1篇
管理学   1篇
丛书文集   12篇
理论方法论   2篇
综合类   74篇
  2017年   1篇
  2016年   1篇
  2014年   1篇
  2013年   3篇
  2012年   2篇
  2011年   3篇
  2010年   4篇
  2009年   8篇
  2008年   3篇
  2007年   7篇
  2006年   10篇
  2005年   7篇
  2004年   6篇
  2003年   15篇
  2002年   10篇
  2001年   5篇
  2000年   3篇
排序方式: 共有89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11.
赶超战略是后发式发展中国家所普遍采用的一种社会发展战略。20世纪五六十年代,毛泽东确立了其有中国特色的赶超战略体系,不但确立了赶超目标与赶超重点,而且进一步制定了赶超政策,挖掘了赶超源泉。毛泽东“赶超战略”的形成有深刻的国际国内因素,其对中国社会发展既有积极的借鉴价值,又有消极的影响,对其评价要客观公正。  相似文献   
12.
余华与先锋小说的变化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李平 《东方论坛》2004,(5):28-36,49
余华由20世纪80年代的"先锋作家"转变为20世纪的"通俗作家",由创作风格的"冷酷""残忍"转变为"和风细雨".余华这种创作姿态的转变反映了中国先锋小说的解体,这其中既包含着先锋文学自身局限的不可超越性,也包含着世俗诱惑的难以抗拒性,也许,还包含着作家自己可以把握的不断创新的欲望和无法把握的创作心态的衍变.但他关心的仍然是人的生命的存在价值和意义,以余华为代表的中国先锋小说家的转变与解体并不是在新时代中的"溃不成军",而是"胜利大逃亡".  相似文献   
13.
在《存在主义是一种人道主义》一文中,萨特从存在主义的角度对“痛苦”、“听任”和“绝望”这三个词进行了解释。《人都是要死的》以文学的形式体现了这三个词的存在主义含义。运用“痛苦”、“听任”和“绝望”这三个词语,从存在主义的角度来解读雷蒙·福斯卡这一人物形象。  相似文献   
14.
冯小青其人其事在明末清初流传甚广,因而对于后来的文学创作产生了深远的影响,其才高,其命舛,其情痴在后世文学作品中的女性形象上多有显现,而以《红楼梦》中林黛玉为典型。  相似文献   
15.
哲学的使命不仅在于解释世界,更重要的在于改变世界;实践是人们理论地改变世界的现实基础和中介环节。而现实人的实践活动永远是一个指向未来的开放的、不断完善的动态过程。因此,哲学对于实践便具有双重功能:服务与批判。然而,在贯彻理论联系实际的过程中,我们曾经长期偏重于突出哲学对实践的服务功能而弱化其批判功能。在当今人类的生存境遇备受“全球问题”严重困扰的情势下,亟需认真总结经验,吸取教训,强化哲学对于实践的超越性、创新性和预见性,推进理论与实践的同步发展与互补机制,以期为人类社会寻求可持续发展之路。  相似文献   
16.
吕友仁  王永安 《学术界》2001,(5):128-146
河南师范大学教授荆贵生宣称由他主编的<古代汉语>达到了最高学术水平,本文则以大量无可辩驳的事实揭露该书是一部罕见的假冒伪劣之作.此外,作者谴责了庸俗的书评,并对如何制止践踏学术道德、违背学术规范的不良现象,提出了自己的看法.  相似文献   
17.
文学伦理学批评是以"自我关怀"为目的通达"社会正义"的手段之一,它理论建构的后续展开必须既有文学观方面的思考,也有方法论建构方面的具体阐述,同时还应考虑到该批评的功能与价值所在,因为这三个方面的成功推进是该批评健康成长的核心所在.  相似文献   
18.
美学创立以来,中外美学家一直试图给美下一个定义,由于美本身的不确定性,没有一种概念能够解释人类的全部审美话动,因此对美的本质的注释成为美学领域的"哥德巴赫猜想"。从千差万异的审美活动中,从人的生命本体的角度阐释了美的定义,认为美是生命本体的现实性合理超越,美感就是这种对生命本体的超越感。尽管人的生命本体千差万别,但都具有一定的现实性,当一事物合理地超越了它的现实性,美就产生了。  相似文献   
19.
当代哲学从各个方面呈露出来的自我消解,其实只是一种表面现象.本质上看,这种"自我消解"恰恰是它向人的自我的复归,也是哲学向自身的复归;哲学在当代所面临的危机,其实是"物化的时代"所引发的信仰总危机,当代哲学正是在迎接这种严峻的挑战中,才摆脱了传统框架的束缚,开启了通向自我生成、内在超越的追寻之路.  相似文献   
20.
人道主义历史观颠覆了神道史观的“神”和“上帝”观,建构起历史的“人性”观念,但历史本身却被当作是一个“人-→非人-→人”的人性完善或复归之路。唯物史观则将人道主义历史观的“人”和“人性”从抽象的思辨世界“拉回”于“粗糙的物质生活”,把“人”、“人性”都放置于现实的生产活动和社会交往中来解析,结果就发现(借助于费尔巴哈哲学),不是“上帝”和抽象的“人”、“人性”建构着我们的历史,而是现实的人的生产和交往活动在建构着我们的历史,从而建立起科学解释历史的观念,实现了对人道主义历史观的超越。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