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881篇
  免费   20篇
  国内免费   13篇
管理学   106篇
民族学   3篇
人口学   75篇
丛书文集   70篇
理论方法论   32篇
综合类   563篇
社会学   4篇
统计学   61篇
  2024年   1篇
  2023年   2篇
  2022年   7篇
  2021年   6篇
  2020年   10篇
  2019年   7篇
  2018年   17篇
  2017年   21篇
  2016年   17篇
  2015年   14篇
  2014年   36篇
  2013年   43篇
  2012年   47篇
  2011年   54篇
  2010年   52篇
  2009年   54篇
  2008年   56篇
  2007年   86篇
  2006年   70篇
  2005年   55篇
  2004年   62篇
  2003年   59篇
  2002年   40篇
  2001年   38篇
  2000年   31篇
  1999年   12篇
  1998年   5篇
  1997年   2篇
  1996年   5篇
  1995年   1篇
  1994年   1篇
  1993年   2篇
  1992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914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265 毫秒
51.
分析我国当前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的现状以及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的模式得知,一方面通过就地转移的方式大量转移剩余劳动力很困难;另一方面,随着大量剩余劳动力往大中城市转移过程中出现的诸多问题,大、中城市进一步吸纳农村剩余劳动力的能力大大地降低。因此通过农村城镇化建设,把剩余劳动力向小城镇转移是现阶段的必然选择。小城镇转移模式在吸收剩余劳动力上具有独特优势,建议通过加快推进农村城镇化建设促进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  相似文献   
52.
我国农村富余劳动力转移与小城镇建设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农村富余劳动力在向二、三产业转移问题上遇到了重重困难。而小城镇在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问题上具有重要作用 ,是农村富余劳动的“蓄水池”和“节流闸” ,可以很好地满足农业富余劳动力转移的成本需要。必须合理布局 ,科学规划 ,加快小城镇建设。  相似文献   
53.
试论马克思哲学的科学精神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科学精神遵循客观性原则,反映人对客观现实世界的服从或符合,强调主客体关系中的客观性,追求社会现象的实然性、必然性。马克思哲学具备了这样的品格,表现在它在批判改造黑格尔唯心主义哲学和费尔巴哈人本主义学说的基础上创立了唯物史观和剩余价值理论,对社会规律作出了自己的解释,具有科学真理性。  相似文献   
54.
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 ,我国农业突破了僵化体制的束缚 ,在全面深入的农村经济体制改革中得到了优先启动和发展。应从我国农业及农村经济发展的实际出发 ,对我国农业优先启动的背景和动因进行认真分析 ;根据二元结构理论和转变传统农业理论 ,提出我国农村剩余劳动力流动转移的基本假设 ,对我国农业优先启动的理论模式和机制进行初步探讨  相似文献   
55.
农村剩余劳动力能否有效转移直接关系着我国"三农"问题的解决,影响着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目标能否顺利实现。本文从我国农村剩余劳动力的现状及转移情况入手,通过对制约其有效转移的因素分析,提出大力推进小城镇、乡镇企业、农业产业化三者互动发展,加速农村剩余劳动力的有效转移,最后给出政策建议。  相似文献   
56.
在否认剩余价值理论科学性的同时承认唯物史观,是当下《资本论》研究中的一种重要倾向。要分析这种倾向就得重温马克思两大发现的诞生及其关系。马克思通过政治经济学研究得到了其第一个科学发现,即被称为唯物史观的“人类历史的发展规律”;在这个发现的指导下,马克思进一步研究政治经济学而作出了第二个科学发现,即以剩余价值理论为基础的“资产阶级社会的特殊的运动规律”;第二个发现对第一个发现又起到了证成作用。因而这两个科学发现之间是普遍性与特殊性的关系,而不是哲学与科学的关系,也不是两种哲学的关系。脱离剩余价值理论的唯物史观与脱离唯物史观的剩余价值理论一样,都是不能成立的。  相似文献   
57.
中国经济发展机制及其解释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本文从中国经济现实出发 ,阐释了以土地集体所有、个人使用的农业制度为基础的中国经济 ,在以消除剩余劳动力为特征的经济发展过程中可能表现出来的若干基本趋势 ,从而提出了中国经济长期发展的一种可能机制  相似文献   
58.
We provide a comprehensive analysis of the out-of-sample performance of a wide variety of spot rate models in forecasting the probability density of future interest rates. Although the most parsimonious models perform best in forecasting the conditional mean of many financial time series, we find that the spot rate models that incorporate conditional heteroscedasticity and excess kurtosis or heavy tails have better density forecasts. Generalized autoregressive conditional heteroscedasticity significantly improves the modeling of the conditional variance and kurtosis, whereas regime switching and jumps improve the modeling of the marginal density of interest rates. Our analysis shows that the sophisticated spot rate models in the existing literature are important for applications involving density forecasts of interest rates.  相似文献   
59.
This paper computes a quality adjusted price index for the personal computer CPU from 1996 to 2000. The index is based on the pure characteristics demand model. I first compute the quality adjusted price index for the whole market, and show that it is very comparable with the hedonic price index but more sensitive to changes in product quality. Two types of the hedonic index are considered. One is the dummy variable index and the other is the formulation in Pakes (2003). When I group consumers by their willingness to pay for attribute improvement, the index shows consumer groups are differently affected by their product choices.  相似文献   
60.
目前河南农村劳动力以向大城市和沿海发达地区转移为主,这种转移模式在促进农民增收和经济发展的同时也存在一定的局限性。通过对目前河南农村劳动力供求结构和转移趋向的分析,提出河南农村劳动力转移模式的创新方向应该是区域内自我吸收和跨区域转移相结合,以区域内自我吸收为主。提出了相应的选择依据和对策措施。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