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199篇
  免费   44篇
  国内免费   12篇
管理学   15篇
民族学   11篇
人口学   3篇
丛书文集   157篇
理论方法论   28篇
综合类   997篇
社会学   32篇
统计学   12篇
  2024年   2篇
  2023年   9篇
  2022年   19篇
  2021年   18篇
  2020年   18篇
  2019年   7篇
  2018年   17篇
  2017年   18篇
  2016年   21篇
  2015年   23篇
  2014年   77篇
  2013年   36篇
  2012年   83篇
  2011年   89篇
  2010年   81篇
  2009年   69篇
  2008年   85篇
  2007年   106篇
  2006年   93篇
  2005年   99篇
  2004年   81篇
  2003年   64篇
  2002年   62篇
  2001年   36篇
  2000年   22篇
  1999年   9篇
  1998年   1篇
  1997年   5篇
  1994年   1篇
  1993年   3篇
  1990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1255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335 毫秒
81.
语篇分析及其在阅读理解教学中的尝试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本文介绍了语篇分析的基本内容及其作用,在教学中引入语篇分析,可提高学生的阅读理解能力  相似文献   
82.
良法并不代表法治,法治是法律被信仰的神圣化过程与结果。客观而言,我们这一代中国人已基本上实现了法律文本的法治,然而如何将这种立法法治转变为法治秩序是我们必须思考的问题。法律先是一个社会问题,然后才是一个制度问题。因此,中国法律确信之路的探讨必须先是一个历史传统文化的客观讨论与批判,然后才是一个制度的设计问题。  相似文献   
83.
论马克思主义哲学创新的科学路径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炎冰  严明 《河北学刊》2004,24(5):40-44
“马克思主义哲学创新”是当下中国学术界的热点话题。“体系派”、“方法派”与“对话派”的诸多努力虽然不无启发性 ,但终因其未能从历史基元和时代本质的双重维度上真正理解马克思主义哲学何以呈现及其理论旨趣 ,其成效自然是难尽如人意。由于马克思的纲领是以广义历史唯物主义原理为内核 ,以资本主义史前史、现代史的现象学分析为实体 ,以指明社会未来史的必然趋向和可能的革命道路为指归的 ,而我们现时代的矛盾态势则表现为资本主义的全球化渗透与潜在性危机、哲学文化多元化态势与整合性趋同、社会主义的现实化差距与终极目标间的悖结 ,所以 ,马克思主义哲学创新必然会化归为三条路径 :直面文本、直面哲学和直面时代  相似文献   
84.
介绍了费耶阿本德多样性的生活经历、多样性的学科教育以及费耶阿本德本人的主要著作 ,同时介绍了国内外费耶阿本德研究的简况。这些“外围”的介绍 ,对研究费耶阿本德哲学的“本文”有所帮助 ,有助于理解为什么费耶阿本德对方法多样性有所偏爱  相似文献   
85.
后印刷时代,多种符号资源被用来构建意义,视觉图像和设计成分日益成为人们表征意义和传递信息的重要手段。传统的文本识读策略已无法满足读者解读多模态语篇的需要。运用适当的视觉识读策略,熟悉特定社会文化语境中各种符号资源的意义潜势,是识读多模态语篇的必需。基于多模态语篇、多元识读及符号学相关理论,提出一个分析、解读多模态语篇的视觉识读策略框架,以拓展读者的视觉识读技能,增强其构建和识读多模态语篇的能力。  相似文献   
86.
长期以来我国宪法未能得到很好实施的一个重要原因是宪法文化缺位。一国的宪法文化决定着一国的宪法命运。宪法的实施需要以宪法文化为基础。百年来我国虽制定了一部又一部的宪法,但宪法文化并没有形成,由此可见我国宪法的实施状况不甚理想。中国宪法实施的未来命运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宪法文化的养成。在大力培育宪法文化、推进宪法实施的过程中,要进一步重视宪法文化的作用及其培育,而不要过分苛求宪法文本的完美。政府和政党要带头养成守宪护宪的风气和习惯,同时每个公民都应当而且可以为宪法文化的形成做出贡献。人们既要充分认识到宪法文化培育的长期性,又要对未来充满信心。  相似文献   
87.
胡适译作《老洛伯》发表于胡适提倡白话文学,建设中国新文学的大时代背景下,它不仅是白话诗歌的范本,还是悲剧叙事诗的范本,具备多重文本功能。因此,在翻译策略上来说,既忠实于原文,又有所创新。译作从形式上忠实于原作文学体裁,遵从原作叙事风格和情节安排;同时,打破原作的韵律节奏,突出故事的悲剧性。  相似文献   
88.
张石川 《文史哲》2006,(1):73-79
任何主观行为背后都隐藏着一种价值判断,戏曲刊刻印行自然也不例外。事实上,民国前后戏曲文本的刊印活动正是伴随着戏曲观念的变化而展开的,甚至是互动的。当近代西方思潮涌入中国以后,人们刊印戏曲不仅可供文人们作案头消遣之用,它还可以作为传播新思想或者某种价值观的媒介。这以后人们逐渐关注戏曲文本自身的价值而非仅仅看作是某种工具或手段。因此,当戏曲文本作为学术研究的对象时,实际上就意味着戏曲文本主体性的进一步深化。  相似文献   
89.
接受美学视角下文学文本的翻译理解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接受美学理论认为,文本只是作家完成的一堆印刷符号,存在着许多不确定因素和空白,只有经过读者的阅读才能将其具体化,实现作品的意义。从翻译角度来看,译者首先是原文文本的读者,译者的阅读是翻译理解过程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文学文本因其偏重诗学编码,语义模糊,信息不确定,在翻译过程中要采用不同于非文学文本的理解方法,应该遵循从部分到整体循环往复的原则,还要兼顾共通性与多义性的原则。  相似文献   
90.
在文艺理论和文学史的长期"铸造"下,社会显然已经形成了某种关于文学的"传统意识"。在许多人看来,文学作为一种人类的文化现象,肯定会长期存在下去;我们久已形成关于文学的一套理论认知和价值体系,也会长期存在下去。粗粗看去,这似乎是毫无疑问的。然而自从20世纪90年代以来,人们却发现:我们已有的理论判断和价值标准,在社会的文学现实面前经常处于"失语"状态。这是文学时代变化造成的。由于文学在数字技术和知识经济时代里有了不同既往的表现,由于这是一个新的"后文学时代",因此,我们以往的关于文学的理论看法和文学史观正在失去意义。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