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902篇
  免费   25篇
  国内免费   15篇
管理学   5篇
民族学   4篇
丛书文集   115篇
理论方法论   24篇
综合类   786篇
社会学   7篇
统计学   1篇
  2024年   1篇
  2023年   3篇
  2022年   5篇
  2021年   6篇
  2020年   3篇
  2019年   4篇
  2018年   9篇
  2017年   9篇
  2016年   10篇
  2015年   15篇
  2014年   56篇
  2013年   22篇
  2012年   55篇
  2011年   75篇
  2010年   64篇
  2009年   61篇
  2008年   57篇
  2007年   62篇
  2006年   79篇
  2005年   76篇
  2004年   74篇
  2003年   65篇
  2002年   53篇
  2001年   40篇
  2000年   24篇
  1999年   3篇
  1998年   4篇
  1997年   4篇
  1996年   1篇
  1993年   2篇
排序方式: 共有942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06 毫秒
21.
文章抓住明理做人这个主题 ,围绕“思想道德修养”课六个方面的教育内容 ,努力把道理讲明、讲实 ,使学生理解和把握做人的真谛  相似文献   
22.
邓小平根据世界局势的新变化 ,提出了“和平与发展是当代世界的两大问题” ,这一科学论断揭示了当代世界主题的转换 ,丰富和发展了马列主义的时代观。它不仅是我们准确观察国际政治格局和世界形势的前提和基础 ,而且是我们调整外交战略、制定正确外交路线的客观依据 ,因而具有重大的理论意义和实践意义。  相似文献   
23.
孟浩然是我国唐代著名的山水田园诗人。他的一生多是在隐居和旅途中度过 ,他的诗大多以山水、田园、旅游为题材。以清旷之笔意 ,抒狷介之情愫 ,有的诗以清高自鸣 ,却又微寄怨思。纵观孟浩然的山水田园诗 ,给人留下的最深印象就是自然本色美 ,即观赏对象和描写题材的自然化 ,创作个性和创作风格的自然化 ,理想人格和高扬个性的自然回归  相似文献   
24.
梁启超将启蒙作为其诗学主张的核心主题 ,并自觉地将这一主题贯穿于其诗学体系之中。他明确提出诗歌要用当时的新语句来表达新意境 ,诗歌要表现近代世界新兴的社会理想、哲学观念及其自然科学、物质文明 ,宣传当时欧洲先进的精神思想 ,为当时中国的政治变革服务。启蒙是梁启超诗学的一个重要内容 ,也是他诗学的基础 ,是理解他诗学主张的关键。  相似文献   
25.
本文根据当前对网络文学的定义 ,从三个方面分析说明了网络文学出现的当下可能性。一是网络媒介的出现引起文学载体和传播方式的变化 ,形成了自己的文学群落 ,培养了一大批文学爱好者的文学受众。二是作为写作的网络文学 ,实际上是对当前出现的知识霸权和文学生产麦当劳化的反拨 ,使文学向着自由无功利和审美愉悦性传统回归。三是网络文学作为一种题材 ,与传统文学无本质上的区别 ,是网络出现后形成的一种特定群体生活状态的反映 ,从而在题材选取 ,主题表现及表现技巧上具有其独特性。  相似文献   
26.
创新主题实践活动载体是推进党建工作的有效抓手,建立永葆党员先进性的长效机制是提高党的执政能力的内在要求,是加强党的先进性建设的关键环节。建立健全一套稳定持久有效的规章制度和工作机制规范约束广大党员,保证广大党员坚定理想信念,坚持党的宗旨,发挥模范作用,才能切实提高党的执政能力,巩固党的执政地位。  相似文献   
27.
隐喻是一种复杂的认知现象,同时也是一种非常特殊的语言现象。隐喻意识的提升对帮助学生加强词汇记忆有着重要作用。教学实验表明:很多比喻性用语往往可以追溯到一个共同的喻题或源域,用喻题或源域来对词汇进行归类有助于记忆生疏的比喻性用语。因此,有必要多组织一些旨在提高语言学习者隐喻意识的课堂活动,将隐喻意识变成词汇习得的一个新的渠道。  相似文献   
28.
分析霍桑《红字》的人名寓意,探讨其对揭示作品主题的重要作用,以期从新视角研究文学作品,准确深入把握作品主题。  相似文献   
29.
本文从《水浒传》生成史的角度,将《水浒传》的成书和作品主题的嬗变联系起来,论证梁山故事在流传过程中不断出现的传奇色彩和归正倾向。它是封建社会全社会被压迫者与有志之士的反抗与追求的“交响曲”,是对封建社会后期现实的一种“全景式的综合反映”。  相似文献   
30.
为纪念辛亥革命100周年而拍摄的电影《辛亥革命》,—改传统主旋律电影的套路,意识形态日趋淡化,叙事视角以小见大,审美权重多元均衡。这表明,我国主旋律电影其宏观意识形态和历史观点一直呈现出进步的态势。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