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259篇
  免费   68篇
  国内免费   18篇
管理学   35篇
民族学   14篇
人口学   13篇
丛书文集   167篇
理论方法论   112篇
综合类   872篇
社会学   128篇
统计学   4篇
  2024年   3篇
  2023年   11篇
  2022年   13篇
  2021年   17篇
  2020年   32篇
  2019年   34篇
  2018年   29篇
  2017年   25篇
  2016年   30篇
  2015年   36篇
  2014年   82篇
  2013年   123篇
  2012年   118篇
  2011年   117篇
  2010年   104篇
  2009年   79篇
  2008年   77篇
  2007年   79篇
  2006年   72篇
  2005年   73篇
  2004年   49篇
  2003年   34篇
  2002年   45篇
  2001年   31篇
  2000年   17篇
  1999年   1篇
  1998年   4篇
  1995年   2篇
  1994年   1篇
  1993年   4篇
  1992年   2篇
  1986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1345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31.
论比较诗学及其他者视域的异质文化与非我因素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在全球化时代的汉语学术界,比较诗学研究是中外文论走向汇通性研究所展开的主流方向,比较视域是比较诗学在学科研究上得以安身立命的本体,他者视域是比较视域构成的内在品质,他者视域在比较诗学研究中秉有的两种文化立场。异质文化是比较文学研究者以及国际汉学家所使用的一个专用术语,以语言与民族血亲关系的本质差异性而言,东方文化与西方文化在本质上互为异质文化,即两者互为异类,对方都是自己的非我因素。比较诗学研究者诉求跳出本土学术研究领域的单边文化主义,主张以一种异质文化与非我因素的开放眼光来从事普适性的、整体性的、国际性的中外诗学研究,从而规避本土文论研究的一元性和惟民族性。比较诗学研究中的比较视域主张中外诗学研究之间的相互看视,主张中外诗学双方之间互为他者,认同一个民族的诗学相对于另一个民族诗学来说,两者之间就像镜与灯一样,可以相互镜照与相互照亮。交集理论是比较诗学在学科理论建设上简明及有效回答视域融合及比较研究如何可能的学理观念。  相似文献   
32.
探讨中国现实主义文学思潮的接受来源,"日本视野"是不可或缺的视角.近在咫尺的东邻日本,较早接受西方现实主义文学思潮,曾在不同时期给中国现实主义文学思潮的生成与发展产生影响.但中国作家从日本引入的现实主义理论,有不同的内涵与特质,因而也会产生不同的接受效应.  相似文献   
33.
鲁迅“立人”思想的提出基于20世纪中国处转型时期的非常时刻,其目的在于通过国民个体素质的改造实现民族文化新质的形成。鲁迅人学思想辩证地论述了个体与群体、科学与人文的关系,新颁布的《国家语文课程标准》的基本理念形成了与鲁迅人学思想的世纪对话。重温鲁迅的人学思想对语文学科的建设和民族现代化进程的推进有着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34.
随着全球化进程的不断加快,中西方文化交流、碰撞日趋频繁,“跨文化美学”研究成为世界美学研究新的发展路向之一。在认识到“跨文化美学”研究的未完成形态之前提下,试图从文化语境、美学新质、研究方法、学科关联域等不同方面阐发跨文化美学研究的当下意义与合法性问题,以期对跨文化美学研究的学科建设有所助益。  相似文献   
35.
大学生过去时间洞察力的理论构想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过去时间洞察力是个体对过去时间的认知、情绪体验和行动上所表现出来的相对稳定的心理特征,研究过去时间洞察力具有重要的意义。本研究在对过去时间洞察力概念界定和前人研究中存在的问题进行分析的基础上,通过文献分析和开放式问卷调查,提出大学生过去时间洞察力的理论维度结构的初步构想:大学生过去时间洞察力是一个3维度(过去时间认知、过去情绪体验、过去行动)、11因素(过去时间价值评价、过去时间压力评价、过去时间管理评价、沉湎过去、反思过去、正面过去、负面过去、行动目标性、行动计划性、行动守时性、目标合适性)的结构模型。  相似文献   
36.
张宝国 《学术探索》2012,(10):157-159
在薇拉·凯瑟小说《我的安东妮亚》第四卷结尾处,主人公吉姆.波顿出人意料地离弃了他的恋人安东妮亚,20年后又返回西部大草原看望她。吉姆的这一"离"一"回/归",多年来一直是学术界关注的焦点。许多学者纷纷从各种视角,如女性主义、酷儿理论或生态文学解读吉姆的"回归"。但是,综观国内外学者对该作品的研究,笔者发现他们只是从单一视角去研究分析该作品的"回归主题",因此,本文将从精神分析、文化研究、女性主义和生态批评等视角对该主题进行多重分析。  相似文献   
37.
Abstract

Positive aging may be more dependent on spiritual well-being than physical capacity. Understanding the spiritual perspective derives from the dichotomy between the “perceptual” and the “spiritual” realms of human awareness. Awareness of spiritual process in relationship to positive aging may also offer counseling additional challenges and opportunities, including: a balanced perspective on life issues, a sense of humor, counter-factual thinking, internal strengths and resources for growing through life losses and crises, and compensation skills that focus on current capacity and chosen pathways rather than dwelling on lost abilities.  相似文献   
38.
目前我国的翻译理论研究正处于解构主义多元化的阶段,解构主义翻译观的新思路和新视角对于我国当代翻译理论建设有着的积极作用。不可否认解构主义理论本身有诸多的局限性,但其所蕴涵、倡导的解构精神,对于开拓研究视野、深入认识翻译的本质、建构更加科学理性的翻译理论体系无疑具有重要的启示意义。在借鉴外国思想文化的同时也要继承地发展我国优秀的传统翻译理论,以期科学系统地构建自己的翻译理论。  相似文献   
39.
China has experienced spectacular economic growth during the past three decades and seen some parts of the country, in particular the Yangzi Delta, swiftly converging with the developed countries in the level of economic development. This unprecedented growth has been seen as the greatest economic miracle in world history. This miracle is based on the economic performance of the Yangzi Delta in the long run of centuries. It is impossible to achieve a better understanding of the economic miracle of the delta without a better understanding of the basis created by the delta’s economy during its long historical development, in particular in the centuries before the modern West arrived in the mid- nineteenth century. To achieve this objective, we must break free of the West-centric straightjacket and study China’s early modern economy from a new perspective, which will be crucial to improve our knowledge of Chinese economic performance prior to the arrival of the West.  相似文献   
40.
莫言仅用43天的时间就创作了近50万字的《生死疲劳》,其创作速度之快、文本之厚重、情节之复杂都令人惊奇。《生死疲劳》的成功与莫言独特的叙事策略密不可分,"六道轮回"的叙事模式、灵活多变的叙述视角以及怪诞传奇的叙事情节,不单是吸引读者的因素,更是文本构造的支柱。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