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700篇
  免费   20篇
  国内免费   9篇
管理学   2篇
民族学   5篇
丛书文集   95篇
理论方法论   19篇
综合类   607篇
社会学   1篇
  2024年   1篇
  2023年   2篇
  2022年   1篇
  2021年   2篇
  2020年   3篇
  2019年   5篇
  2018年   1篇
  2017年   3篇
  2016年   5篇
  2015年   6篇
  2014年   27篇
  2013年   21篇
  2012年   37篇
  2011年   45篇
  2010年   27篇
  2009年   39篇
  2008年   45篇
  2007年   62篇
  2006年   70篇
  2005年   67篇
  2004年   73篇
  2003年   62篇
  2002年   53篇
  2001年   39篇
  2000年   24篇
  1999年   4篇
  1997年   1篇
  1996年   2篇
  1993年   1篇
  1992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729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343 毫秒
41.
中国古典戏曲中究竟有没有悲剧?这是一个争论了将近一个世纪的问题。一百年来,关于这个问题的观点差异较大,难有定论,其主要原因是判断悲剧的标准难于确定。"悲剧"作为一个美学范畴,有它的本质特征和标准。我们在对有关悲剧理论进行史的考察,对一些公认的悲剧作品进行分析后,才能抽绎出悲剧的本质特征。悲剧精神从美学本质上对悲剧进行定位,可作为判断悲剧的一个根本标准。  相似文献   
42.
从悲剧美学的角度,根据辩证法的善恶辩证关系,对希斯克利夫性格的异化过程极其导致的悲剧结局进行探讨.希斯克利夫作为抗争性的人物,一个"两难"的角色,其报复的结果陷入了动机与结果相悖反的悲剧中,造成了既伤害他人同时也毁灭了自己的悲剧.  相似文献   
43.
辛弃疾是位将相全才,志怀高远,渴望建功立业,但他一生沉浮动荡,命运坎坷.辛弃疾其人是一个复杂的多面体,他的人生悲剧是由"归正人"的身份、主和派的阻挠、贪图享乐的文化氛围以及他桀鸶不驯的个性等多方面的原因造成的.  相似文献   
44.
游苔沙是哈代的“性格与环境小说”《还乡》中的主人公。本文拟从小说中的自然环境和社会环境,游苔沙的性格以及她的爱情观三个方面来分析她的悲剧命运。  相似文献   
45.
爱的毁灭与生命真相——杜十娘爱情悲剧初探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杜十娘爱情悲剧的价值意义在于撕开封建社会生命的真相,引起读者对妓女的爱情与从良、"情"与"理"的矛盾与爱情悲剧、爱情与复仇等人生问题与社会问题哲理性的思考.  相似文献   
46.
以"天人合一”为中心的中国超稳定文化形态,决定了古典文学和谐、柔性的风格基调.五四时代个性意识和主体意识的自觉唤起了作家风格意识的自觉,引发了文学风格划时代的变革,传统文学的和谐宁静被打破,代之以崇高与悲剧.  相似文献   
47.
张爱玲小说人物形象的悲剧美学体现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对于悲剧的理解,张爱玲认为人性的偏执、情欲的盲目是导致悲剧的主要原因,她关注的焦点始终是人性.尽管她的小说可以说是"对时代颓废与家庭败落的怅惘与悲叹",可以说是对男欢女爱的冷眼旁观,甚至可以说是"开向四十年代沪、港洋场社会的窗口",但这些都不是张爱玲小说的最高命意.相反,它们都构成了张爱玲借此表现人生、探索人性的一个背景,一个五彩缤纷的悲剧舞台,舞台上演的主题只有一个,那就是人性.从此可以看出,张爱玲的悲剧观是对亚里士多德<诗学>悲剧美学思想的极好体现.  相似文献   
48.
论《琵琶记》的悲剧命运观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琵琶记》在悲剧命运观的揭示上无疑具有开创先河的意义。它通过展示作为个体的人在与社会环境的各种冲突中,深刻地表达出那种“不可动摇的合理性与合情性”是如何既矛盾又统一的,以及这种统一又是如何使封建文人形成双重悲剧性格的;体现了剧作家对封建社会读书做官的传统价值观最直接的审视与怀疑。  相似文献   
49.
明朝阮大铖人生悲剧的家庭成因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结合心理学的相关知识,从家庭环境方面,对阮大铖的悲剧成因作深入分析。阮大铖是明末著名的政客、文人。作为政客,他反复无常,臭名昭著;作为文人,他才华横溢,在诗歌及戏曲方面均取得了非常高的成就。  相似文献   
50.
对《长恨歌》的主题 ,本文一反传统的“政治”、“讽喻”说 ,或者“双主题”说 ,而从最一般的人生真情进行探讨 ,进而解释了人们对《长恨歌》所反映出来的思想感情的理解和赞同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