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497篇
  免费   12篇
  国内免费   7篇
管理学   3篇
民族学   5篇
丛书文集   71篇
理论方法论   9篇
综合类   426篇
社会学   2篇
  2023年   3篇
  2021年   3篇
  2020年   2篇
  2019年   1篇
  2018年   3篇
  2017年   3篇
  2016年   7篇
  2015年   10篇
  2014年   17篇
  2013年   14篇
  2012年   24篇
  2011年   35篇
  2010年   26篇
  2009年   40篇
  2008年   25篇
  2007年   39篇
  2006年   45篇
  2005年   45篇
  2004年   43篇
  2003年   40篇
  2002年   34篇
  2001年   29篇
  2000年   16篇
  1999年   2篇
  1997年   1篇
  1996年   5篇
  1994年   1篇
  1993年   2篇
  1986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516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484 毫秒
91.
作为一出现代悲喜剧,托马斯·伯恩哈特的《习惯的力量》主要以喜剧手法和形式表现具有悲剧特点的人物形象和内容,而且其主人公形象自身亦蕴含着一定的喜剧性,这就使"悲"与"喜"在主人公身上以及某些回述往事的场面中相互交融。上述现象的产生一方面源于20世纪西方社会的巨变以及"二战"之后存在主义哲学思潮和荒诞派戏剧的影响,另一方面也由于作者本人将世界和人生视为一出悲喜莫辨的悲喜剧,并且在其戏剧创作中对此进行了相应的表现。  相似文献   
92.
安娜·卡列尼娜和蘩漪是来自不同国度的两个女性形象,然而,相似的性格和相同的命运将她俩置身于世界文学的同一系列。她们的悲剧命运来自社会、家庭、个人性格的弱点和外力的催生。文章将从上流社会的迫害和自身性格弱点的合力,处理各种情感问题时激化的矛盾以及“雷雨”式的性格等角度入手探析造成她们悲剧命运的原因。  相似文献   
93.
从海明威的时代背景和生活经历入手,分析海明威作品中悲剧主题的来源,并以《太阳照样升起》《永别了,武器》《丧钟为谁而鸣》和《老人与海》为例,探讨悲剧主题在其代表性作品中的体现。  相似文献   
94.
《三国演义》中的刘备乃一世英雄,由于自身的悲剧性格,决定了他的悲剧命运和蜀汉政权的悲剧结局。他所追寻的“匡扶汉室”、“统一天下”的理想最终没有实现,其主要原因就是他所信奉的“义”是狭隘的,他的思想基础是落后的,使他看不清当时的天下大势,最终丧失了他“人和”的优势,足为后世之戒。  相似文献   
95.
论《史记》人物悲剧超越性的艺术之美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史记》多是悲情人物的悲剧之美,这并不是由于司马迁笔下的人物注定要如此,而是太史公在深刻的体悟中将自己的悲剧之思投射于人物,通过浓墨重彩的艺术烘托,使得这些悲剧更具有震撼性.表现出与众不同的崇高美、悲壮美。超越性是司马迁笔下人物悲剧的共性,司马迁主要是通过对悲剧人物超拔的行动、超凡的才智、超常的功绩及超然的赴死等艺术描写来表现的。  相似文献   
96.
哈代在《德伯家的苔丝》中成功地塑造了女主角苔丝的形象,描写了贫家女儿外出谋生,失足泥淖遗恨千古的故事。苔丝出污泥而弥洁,有其不朽的美学价值及悲剧研究价值。尝试用亚里士多德的悲剧理论来分析苔丝悲剧,从其生存的社会环境与其性格错综复杂的矛盾冲突等方面进行剖析,通过对其悲剧命运具体分析。读者能更理性、系统地赏读这部作品,从而加深了作品所表达的悲剧效果和艺术感染力。  相似文献   
97.
年轻的壮族民间文艺家韦苏文以其研究的代表作<壮族悲文化>探揭壮族人民奋发进取精神,同时展示了壮族人民在特定的历史背景、自然环境中铸成的厌战、怨嫁、叛逆、不平、消灾和团结奋斗等六种心理.理论研究和描写研究有机结合,于细微处现精神,正是韦苏文在从事壮族民间文化研究中,令人叹服之点.  相似文献   
98.
从屠格涅夫的抒情小说和个人的感情生活经历两个方面论述了屠格涅夫作为抒情艺术大师的本色 ,进而通过分析其抒情小说象征的意向性 ,揭示了其作品具有永久性艺术魅力的根源  相似文献   
99.
以印度现代著名作家普列姆昌德短篇小说中“贱民”形象为主要研究对象,试图通过对这类较为独特的文学形象的分析,探寻“贱民”这一印度文学形象的悲剧性格和他们悲剧性命运形成的社会根源及其社会意义。  相似文献   
100.
《睡》虽以“睡”为题实则却是在讨论“我”的自我觉醒问题,是对个体生存状态的探讨和对女性命运的关注。以含有深意的噩梦作为切入点探讨“我”主体性失落的原因和内心体悟,灵与肉分离后“我”对自己的自由空间、生存意义的努力寻求和对人生价值的探索,以及荒诞式结局表达的对生活的无奈之感。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