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320篇
  免费   4篇
  国内免费   4篇
民族学   2篇
人口学   1篇
丛书文集   45篇
理论方法论   4篇
综合类   276篇
  2021年   1篇
  2018年   2篇
  2017年   1篇
  2016年   3篇
  2015年   6篇
  2014年   7篇
  2013年   10篇
  2012年   13篇
  2011年   18篇
  2010年   19篇
  2009年   29篇
  2008年   16篇
  2007年   25篇
  2006年   31篇
  2005年   32篇
  2004年   33篇
  2003年   26篇
  2002年   21篇
  2001年   17篇
  2000年   9篇
  1999年   1篇
  1997年   1篇
  1996年   4篇
  1994年   1篇
  1993年   2篇
排序方式: 共有328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71.
中国古代文人大多从个体的身体和生命体验出发,俯仰天地、远近皆取,这是其文学构思的基本途径。从"柔肠百结"的委婉细腻之情,到"愁肠千回"的自怜自哀,再到"肝肠寸断"的悲剧意识,在诗词的创作中,诗人以小见大,以我及物,演绎着中国诗词特有的生命情怀和抒情技巧。"柔肠寸断"作为抒情客体的偶然性发现,成为词学艺术王国的一朵精美浪花。  相似文献   
72.
《列子》以文学形式表达了对音乐创作的看法,以为音乐是源自于内在审美情感与外在物化形态的结合,音乐意象是音乐创作中具体个性的情感体验具象化的过程。《列子》描绘了与悲美审美心理相对应的高亢激昂、慷慨悲凉的曲风,充分展示了衰乱之世人们对现实生存的强烈不满,其音乐美学不拘泥于儒道关于音乐与政教的各自所持,从音乐自身出发,就音乐的创作进行了规律总结,对于现代音乐创作理论而言,仍有可供参考的价值。  相似文献   
73.
奥尼尔戏剧是关于奉行个体主义的人的悲剧。古希腊悲剧中,悲剧英雄与人以外的力量进行抗争,而由此引发的失败和痛苦使悲剧英雄和观众意识到人自身的不足。恰是这一对人类不足的认识构成古希腊悲剧的高贵,即悲剧感。奥尼尔悲剧中,神与社会的力量被弱化至虚无,他专注于描述悲剧人物的失败和痛苦本身,使其因自恋而自怜。剧作家和悲剧人物所秉持的个体主义至上思想抑制了古希腊戏剧意义上的悲剧感的产生。在个体主义赋予的自由意志下,奥尼尔悲剧人物却依然为人的自我身份而困惑,并表现出与宗教、社会或他人的隔离与疏远。  相似文献   
74.
感伤作为人类情感的一种特殊形态由来已久,个体的微不足道,命运的不可捉摸,加上理想与现实的矛盾,理智与情感的冲突等等,总会造成感伤的出现,并使之持续不断.如《孔雀东南飞》中的刘兰芝和焦仲卿,《长恨歌》中的唐玄宗和杨贵妃,他们都不能掌握自己的命运,最终都以悲剧收场.虽然他们的身份、社会地位不相同,但他们都同样不能把握自己的命运,都体现出了感伤.究其原因,主要是受时代及自身性格的影响.  相似文献   
75.
如果从悲剧的审美深度去审视拓拔斯.塔玛匹玛的小说创作,会发现他的创作还没有真正意义上的悲剧出现。不过,如果从创作思想和艺术形式的角度来看,拓拔斯.塔玛匹玛的悲剧创作意识是极其浓厚的,他的作品总是弥漫着强烈的悲情氛围和悲剧色彩。  相似文献   
76.
本文旨在分析鲁迅小说中三代知识分子的悲剧人格 ,即封建社会末期旧知识分子泯灭本我的悲剧人格 ;辛亥革命时期知识分子分裂自我的悲剧人格 ;五四时代知识分子理想的幻灭。以此洞见鲁迅小说深刻的历史感悟和社会思索  相似文献   
77.
徐渭《四声猿》杂剧与写意花卉具有相同的创作机制 ,可以互相诠释 ,主要表现命运的抗争、人性的思考以及天才的倔强和自谑。它通过反向错位 ,使作品产生强大的张力  相似文献   
78.
从某种程度上说, 超越是西方悲剧最深邃的意蕴, 是西方悲剧精神的核心。因此, 理清西方悲剧中超越的内蕴, 必然有助于对西方悲剧精神的透彻把握。该文深入分析了西方悲剧中超越的本质含义, 并粗略地考察了这种超越在西方悲剧史中的呈现。  相似文献   
79.
列斯科夫踏上文坛以后 ,十分关注当时俄罗斯文学界关于民族悲剧、民族戏剧的文学论争 ,并且在《走投无路》中公开表明俄罗斯普通人完全可以成为民族戏剧的主要人物。列斯科夫许多作品中的正面人物形象都具有悲剧色彩 ,但是《姆岑斯科县的麦克白夫人》是上述观点的集中体现 ,作家以细腻的笔触逐步揭示了小说主要人物的悲剧及其产生的根源。  相似文献   
80.
萧红笔下的悲剧意蕴体现为生命价值的缺席与群体愚昧;张爱玲的悲观来自其深刻领悟个体生命的微末和悲怆及荒凉的“末世感”。她们以各自的角度从生活的表层切入千百年来女性的精神创面。萧红与张爱玲都以悲剧来观照人生,在悲剧风格上既有共同点,也各具个性特点。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