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320篇
  免费   4篇
  国内免费   4篇
民族学   2篇
人口学   1篇
丛书文集   45篇
理论方法论   4篇
综合类   276篇
  2021年   1篇
  2018年   2篇
  2017年   1篇
  2016年   3篇
  2015年   6篇
  2014年   7篇
  2013年   10篇
  2012年   13篇
  2011年   18篇
  2010年   19篇
  2009年   29篇
  2008年   16篇
  2007年   25篇
  2006年   31篇
  2005年   32篇
  2004年   33篇
  2003年   26篇
  2002年   21篇
  2001年   17篇
  2000年   9篇
  1999年   1篇
  1997年   1篇
  1996年   4篇
  1994年   1篇
  1993年   2篇
排序方式: 共有328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81.
晚唐诗人罗隐《蜂》诗是受佛教影响产生的,讽刺世人劳心于利禄。类似的咏蜂诗在罗隐之前已经出现,之后诗文屡见不鲜。考察这首诗的写作环境,有助于认识一个多重性格的罗隐以及乱世文人的悲剧性格。  相似文献   
82.
钦吉斯.艾特玛托夫是一个具有强烈悲剧意识的作家,他善于用人物的回忆、内心独白、想象、思索、梦幻等手法,使他的作品更具鲜明的特色和独特的艺术构思。特别是具有浓厚悲剧色彩神话传说的运用,对揭示现实悲剧起到了非常重要的作用。  相似文献   
83.
邱培成  魏捷 《北方论丛》2003,2(5):102-105
萧红从20岁时开始了流浪飘泊的生涯,在饥饿、寒冷和病痛的折磨中,在个人感情生活的屡屡伤痛中,在战火和敌机的追逐下,她颠沛流离于哈尔滨、青岛、上海、日本、北京、西安、武汉、重庆、香港等地方,萧红的学生涯始于这飘泊也终于这飘泊。在流浪飘泊的生活中,萧红没有什么可以永久的依靠。在现实生活中,萧红常陷于困境,生活的,情感的,萧红常常是用舍弃自己的方式来面对或妥协,或说,萧红总是难以把握她自己的现实处境,她一次又一次地得到暂时的“稳定”,而最终又都走向了自己难以预感、难以忍受的一个个深渊。这是萧红生活的悲剧。面对如此苦痛的生活,萧红如何在她自己的困境中顽强地生存下去。是写作。正是因为写作,萧红才得到了一种力量,得到欢快、欣慰和可靠的支撑。对萧红写作意义的观照,有助于我们更深入地理解萧红,理解一位作家的由来。  相似文献   
84.
王媛 《河北学刊》2002,22(4):108-110
黛玉、妙玉是《红楼梦》金陵十二钗中塑造的两位“玉女”形象。称其为“玉女” ,是因为两人身上有许多共同点 :高洁的心志、超众的才气、孤芳自赏的性格以及对宝玉的爱恋 ,尤其是共同的悲剧性结局。同时 ,这两位“玉女”也是宝玉倾心和爱慕的对象。两位“玉女”的毁灭 ,既是宝玉看破红尘、了断尘缘的动因之一 ,也是作者红尘悲歌的重要方面  相似文献   
85.
新时期文学是中国现代文学的一个有机组成部分,也是自"五四"新文学以来最活跃、最具有文学史意义的一个特殊发展时期。它先后经历了对政治理性主义的思想解构,恢复了人性写真和悲剧精神,最终以自然主义的艺术倾向过渡,完成了中国现代文学与世界文学对接的使命。  相似文献   
86.
王卫平 《文史哲》2007,7(6):87-94
在中国古代文学中,由于受天人合一、物我为一等哲学观念和审美意识的影响,较少表现个人与社会的冲突。只有在"五四"新文化运动以后,新文学才形成了自己时代的中心冲突,即个人与社会的冲突。这种冲突只有在知识分子题材的小说中才得以整体显现,并形成了自己的表现形态和演变历程,其结果多以个人的失败而告终,其悲剧既是社会的悲剧,也是个人的悲剧、性格的悲剧。  相似文献   
87.
在喜剧性的表象氛围下包裹着一个悲剧的内核是鲁迅小说的一大特色。本文试从小说中的种种笑相入手,探讨鲁迅这种独特的表达方式及其造成的阴郁的悲剧基调。并指出,正因为此才使得鲁迅小说对中国封建思想文化环境下世态人情的批判是空前深刻的  相似文献   
88.
李清照是我国诗词史上著名的女词人,其卓尔不群的独立人格以及高标俊逸的风姿才情都堪称花间第一流,然而其词却总是渗透着浓厚的悲剧意识。这种悲剧意识具有独特的内涵,体现在其词所蕴涵的美质难久的威胁感、未来状态的忧惧感、莫可名说的孤寂感和叛逆人生的疲惫感。李清照一生的遭遇及其女性身份,是这种悲剧意识产生的重要根源。  相似文献   
89.
维吾尔古代文学中悲剧作品的取材一部分直接来源于历史事件、现实生活中的真人真事;另一部分则是来源于民间故事和传说。这些维吾尔古代文学中的悲剧作品,直接或间接地反映出当时的社会现实。  相似文献   
90.
论王安忆小说的悲剧建构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王安忆的创作大多表现了人的孤独感、情爱婚姻的虚无感以及命运的不可抗拒感 ,悲剧意识成为她小说潜在的情感基调。她从现实、情感和命运三个层面完成了悲剧建构 ,揭示了悲剧意识的内涵 ,探讨了这些悲剧的成因 ,以一种女性特有的执著和敏感 ,追问并探寻着人类存在的意义和价值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