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41篇
  免费   4篇
  国内免费   1篇
民族学   2篇
丛书文集   20篇
理论方法论   2篇
综合类   121篇
社会学   1篇
  2019年   1篇
  2016年   1篇
  2015年   4篇
  2014年   5篇
  2013年   5篇
  2012年   5篇
  2011年   9篇
  2010年   9篇
  2009年   7篇
  2008年   6篇
  2007年   2篇
  2006年   18篇
  2005年   11篇
  2004年   14篇
  2003年   10篇
  2002年   12篇
  2001年   11篇
  2000年   8篇
  1999年   4篇
  1998年   1篇
  1997年   1篇
  1996年   2篇
排序方式: 共有146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216 毫秒
51.
本文讨论如何判断英语句子的否定对象,澄清一些理解误区以及汉译时怎样按照汉语习惯进行否定重点的转移翻译。  相似文献   
52.
否定本体论与中国传统实学以及西方的各种本体论相比,体现出不少独到之处,尤其是它所蕴含的中国性和当代性,对于人性升华、社会转型以及学术探求来说,均具有积极的意义。  相似文献   
53.
巴什拉的现代科学辩证法的两条基本原理是:否的原理和互补原理。他认为,科学的发展是科学理论、概念的修改、校正、否弃的动态的创造性的过程;这种创造的过程及其动力是在理性和经验的互补中获得的。巴什拉的科学辩证法隐含着陷入唯心主义的危险,但仍有理论价值和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54.
在这个充满诱惑的时代,如何健康地对待欲望而又不是轻视性地超越欲望是一个值得重视的问题。“放松地对待欲望”包涵着对“自然性”的新的理解,而“离开欲望”则是指“不满足于欲望”的“穿越美学”所致。如此,人才能成为一个现代“完整的人”。  相似文献   
55.
要对三个环节两度否定的理论取得共识,需作更深入的分析研究,从辩证法学说史和现实世界的辩证本性两个方面作系统的分析研究,可以肯定三个环节两度否定具有普适性,否定之否定规律具有普效性,同时明确这一规律在辩证法科学体系中的地位与作用。三个环节两度否定的客观真理性勿庸置疑。  相似文献   
56.
元语否定作为一种标记否定,它的标记形式一般为由本句和义句构成的复句结构式。这与否定句辖域的宽泛性、焦点确定的单一性和存在的优先解读现象密切相关。元语否定因其否定的对象一般呈非显性状态而不属于优先解读的范围,那么在否定辖域内的诸多潜在解读中就需要通过附加义句的形式特别予以明示。  相似文献   
57.
民事权利能力制度起源于罗马法中的人格制度,是现代民法主体制度的组成部分.自民事权利能力的缘起、设计目的并结合我国关于自然人和法人权利能力现行规定之缺漏及歧义考量,在人权保护日益完善之当今,权利能力制度的社会基础已经丧失.民事权利能力制度的存在与其说是实现其传统功能,不如说是长期适用该制度惯性的延续.现代民法均自民事主体诞生或成立起便赋予民事权利能力,不具有者已不复存在.从法律实效性出发,应该废除民事权利能力制度.  相似文献   
58.
作为法兰克福学派的代表人物之一,阿多诺的否定性艺术观对西方资本主义文化工业以及技术理性进行了成功批判,但其以否定作为逻辑起点却使自己陷入否定的循环和言说的悖论中,导致了审美主体的缺失和艺术空间的自我封闭,并最终走向了艺术超越的自我否定,艺术仍无法摆脱被大量复制的命运,这也是当下大众文化的现状。  相似文献   
59.
递归性是人的思维过程中普遍存在的动力机制。借助递归的思维路径,人们可以用简单的、自明的低层次要素描述、构造、说明复杂的整体,通过解决简单问题来解决复杂问题。递归问题丰富和补充了唯物辩证法关于事物联系和发展的否定之否定原理,并与复杂性科学和后现代主义哲学思潮密切相关,具有重要的理论意义  相似文献   
60.
《鲁迅全集》中有四次提到《支那人气质》。可见,在鲁迅终其一生的关于中国国民性的思考、批判、重建和实践、选择之中,斯密司的《中国人气质》一书自始至终在其中都发挥着重要作用。阿Q所代表的中国国民性的核心就是“精神胜利法”,但这种“国民性”却并没有直接受到道家文化传统的影响,它是民间道教思维观念在日常生活中的衍化。鲁迅的怀疑与否定精神明显可见道家传统的影响,怀疑与否定精神本身并非只有消极、破坏的功能。从反面来看,正是怀疑与否定,才推动了积极、正面、建设的形成与发展。鲁迅经由与老庄道家非常接近的思路构建了“鲁迅式的沉默”世界,表现出他情感的丰厚博大。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