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254篇
  免费   9篇
  国内免费   2篇
民族学   2篇
丛书文集   45篇
理论方法论   14篇
综合类   200篇
社会学   4篇
  2023年   1篇
  2022年   5篇
  2021年   2篇
  2020年   1篇
  2019年   1篇
  2018年   1篇
  2017年   3篇
  2016年   1篇
  2015年   4篇
  2014年   16篇
  2013年   9篇
  2012年   9篇
  2011年   25篇
  2010年   23篇
  2009年   18篇
  2008年   20篇
  2007年   18篇
  2006年   21篇
  2005年   24篇
  2004年   16篇
  2003年   14篇
  2002年   13篇
  2001年   9篇
  2000年   9篇
  1999年   1篇
  1998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265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265 毫秒
101.
《倒影》是陕西作家宁颖芳2015年出版的新诗集。诗人通过雨雪霜露、山花水木、节日季候、悬崖石头、蝴蝶飞马、古宅旧巷、香水钥匙等意象或书写一段爱情,或寄寓一缕哲思,或对自我内心隐秘进行探寻,表达对生活的感悟。透过诗句意象,读者不难感受到作者浓浓的诗情,睿智的表达,敢于正视人生的孤独意识和从中获得生命意义的勇气。正是这种生命体验所获得的勇气使诗人敢于打破理想主义的梦魇,实现审美的超越,拥抱现实主义的清辉。  相似文献   
102.
诸多早期现代哲学家们着力于利用动力因果关系对现代人与现代世界进行规划。为了理解现代动力世界观的兴起,我们不仅需要注意自然科学的发展,也需要注意这一变化背后隐蔽而更为根本的神学考虑:上帝的超越性问题。在司各脱对于原因秩序的规划之中,在托马斯等人那里的受造物与上帝之间的范式因果关系被动力关系所取代,上帝作为第一目的因主要体现为爱。这使得动力因果关系在受造物与上帝的因果关系中的作用大大增强,同时上帝在因果系统之中的超越性通过爱而得以以非形而上学的方式得到保证。这一方面迎合了77禁令对于神学与哲学关系的重新规定;另一方面通过奥卡姆等后继者的继续发展,为早期现代哲学对动力关系的倚重铺平了道路。  相似文献   
103.
以孔子、孟子、荀子为代表的中国传统伦理思想是传统文化的核心。人类进入21世纪,由于经济全球化的浪潮冲击,在世界范围内出现了道德危机,许多目光敏锐的思想家、政治家和伦理学家都深刻认识到,拯救危机的唯一途径就是学习、继承、弘扬和超越中国传统伦理思想,以建立新的道德体系,提高全民族的道德境界,从道德层面适应经济全球化的挑战,重塑新世纪的民族之魂。  相似文献   
104.
本文以超性别研究为视角,从人物的性别身份,服饰混穿以及时空转换三个方面对英国女作家弗吉尼亚·伍尔夫的奇幻小说《奥兰多:一部传记》进行分析,探究其中的超性别特征及其哲学内涵。  相似文献   
105.
文章通过对言语超越性的两个方面,即言语涵义的多元衍生和言语载体的概念转换的讨论,试图阐明言语超越性对于生产生活、日常交往,对于人们认识和改造世界的重要意义,在此基础上,进一步提出重视"体悟"的方法,对言语超越性的运用要讲究趋利避害,反对滥用。  相似文献   
106.
《聊斋志异》一书饱含着作者对人世间生命的短暂和苍凉的深深悲悯;但又以鬼魂的强烈深刻的人性追求、青春凝定的诗意生命及鬼魂复生、生子和转生的生命绵延之美超越和颠覆了死亡。《聊斋志异》的死亡超越意识比儒、佛、道三家对生死的认知更具有诗性美的特质。  相似文献   
107.
哲学概念三解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人们通常将"哲学"定义为"爱智慧"或"智慧的朋友"。显而易见,这样一种界定过于宽泛而失之具体。要准确而具体地把握什么是哲学,需要先明确三个方面的问题:一是"为什么"的问题,即人为什么要热爱和追寻智慧?二是"是什么"的问题,即"哲学"作为一种智慧具有什么样的特征?三是"怎么样"的问题,即"哲学原型"是什么?在这样三个问题探讨的基础上,才能确定哲学的定义:所谓哲学,是指在超越层面研究事实与价值的学问。  相似文献   
108.
从柏拉图理念的本质论超越方式到黑格尔绝对理念的概念论超越方式,以及到马克思的实践论超越方式的发展,表明哲学重新整合了此岸世界与彼岸世界的二元对立,并在现实的此岸世界确立人的超越主体地位,表达哲学对人的超越本性的认识和把握不断深化,表征哲学对人的生存状况的时代反思和自由发展的人文关怀。  相似文献   
109.
当下,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正以三种价值诉求呈现出来,即政治诉求、学科要求和生活需求.三种价值诉求具有一个共同的社会基础,这就是市场社会的建立与发展.这种共同的生活基础为三种价值诉求之间的通约创造了可能性.而在实现诉求的具体道路上,三种价值诉求之间存有三种可能的关系状态:阻隔、通约与超越.探讨它们之间的共同性与差异性以及相互通达的可能性,无疑是人们当下研究马克思主义中国化问题的一个重要方面.  相似文献   
110.
1967年,苏珊·桑塔格针对美国六十年代纷繁炫目的反文化,尤其是先锋艺术进行反思,发表《静默之美学》一文.她用“静默”(silence)一词概括先锋艺术的特征,并认为静默的艺术对于当代人具有天启式的作用和意义.今天,进一步分析桑塔格眼中的静默艺术的内涵与功用,对研究桑塔格的文艺观和反思我国先锋艺术都是十分必要的.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