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254篇
  免费   9篇
  国内免费   2篇
民族学   2篇
丛书文集   45篇
理论方法论   14篇
综合类   200篇
社会学   4篇
  2023年   1篇
  2022年   5篇
  2021年   2篇
  2020年   1篇
  2019年   1篇
  2018年   1篇
  2017年   3篇
  2016年   1篇
  2015年   4篇
  2014年   16篇
  2013年   9篇
  2012年   9篇
  2011年   25篇
  2010年   23篇
  2009年   18篇
  2008年   20篇
  2007年   18篇
  2006年   21篇
  2005年   24篇
  2004年   16篇
  2003年   14篇
  2002年   13篇
  2001年   9篇
  2000年   9篇
  1999年   1篇
  1998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265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234 毫秒
51.
赛珍珠凭借春对中国社会和国民性格的长期观察与体悟,在《大地》三部曲中塑造了几代中国人的形象,作品通过追踪他们的命运轨迹,既昭示旧传统顽固的因袭,也预言了新人对前代的超越,从整体观照《大地》三部曲,更加可能理解赛珍珠对中国未来蓝图的设计与希冀。  相似文献   
52.
“神思”是我国独有的艺术理论概念 ,是贯穿艺术创作过程的一种富有艺术创造精神的思维涌动。刘勰认为心神自由运行是艺术创作的基础  相似文献   
53.
新时代的“美好生活”叙事具有深刻的当代中国语境。“美好生活”是一个总体性范畴,既有丰富的理论内涵,又有现实的实践指向,同时具有高远的超越性向度。美好物质生活、美好政治生活、美好精神生活、美好社会生活、美好生态生活等有机地构成“美好生活”的基本内容和价值诉求。“美好生活”的成就是一个社会历史过程,在根本上有赖于坚实的物质基础、充分的民主保障、丰厚的文化滋养、良善的秩序基础以及良好的生态环境。因此,“美好生活”的构建有赖于大力发展先进经济、充分发扬人民民主、深度阐扬优秀文化、切实建构公正制度和着力实现人地和解。同时,“美好生活”不是一个静态的实体性存在,而是一个不断超越现存生活状况的社会历史过程。  相似文献   
54.
如何认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与毛泽东思想的关系,是当前一个不可回避而必须讲清的问题。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不包括毛泽东思想在内,但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又是同毛泽东思想既一脉相承而又与时俱进的理论体系。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既自觉传承了毛泽东思想的基本精神、逻辑延伸了毛泽东思想的理论内容,同时又是对毛泽东关于社会主义理论的突破和超越。  相似文献   
55.
艺术、哲学和宗教是满足人的超越性精神需要的三种文化形态。但是艺术又有超越于宗教和哲学之上的自在自为性,表现为它不是认知宗教哲学理念的手段和途径,而是宗教哲学理念生成的母体,又呈现为人类的感性、理性"对话性共在"的一极,在时间之维上,超越于具体的时空背景和不同文化模式中的宗教、哲学文化的以及社会功利文化,而成为一自为自在的实体,具有永恒之价值。  相似文献   
56.
道教养生的特征是超越性,是得道成真;而得道成真的最显著特征是长生不死,因此,一般习惯于把道教养生学归结为《老子》的“长生久视”之道。道教养生学首推内丹学,内丹学肯定“长生久视”;但认为其最高境界不能仅限于“长生久视”。而是与道合一的“真人境界”,萧天石称之为“道世界”。与道合一的过程是追求“合真”的过程,道教称为“全真”,正是在此意义上,萧天石称道教养生学是“全真之道”。将道教养生学的最高境界从“长生久视”提高到“道”的境界,进一步拓展了道教养生学的终极境界。  相似文献   
57.
五四时期自由主义妇女观是自由主义移植到中国的结果。它以自由主义的“人”的概念为逻辑起点,呼吁中国女性做一个有独立人格的自由的人。五四时期自由主义妇女观具有别于西方自由主义妇女观的民族特点,对现代中国妇女解放运动起到了重要推动作用。但由于阶级和时代的局限以及国情的差异,它不可能解决中国的妇女解放问题,最终被马克思主义所超越。  相似文献   
58.
道教养生是以与生命过程相反的程序使人复归于“朴”,而道教的审美则注重让人认识俗世生活之丑而感受超现实的神仙生活的“真—美”;道教养生经历了从“养生”到“长生”、从肉体的养护到精神的超脱变化,而道教审美也经历了从追求“道—美”的绝对,到借鉴现实美甚至引领现实美的过程。道教养生推动了道教审美的发展,而道教审美又将道教养生推广到更加广阔的社会空间和历史层面。  相似文献   
59.
胡淼森 《殷都学刊》2008,29(2):131-145
中外历史上对于儒学价值的考量引发了外推与超越的悖论,儒学并非宗教,却具备独特的超越性品格。安乐哲等汉学家针对儒学超越性问题的论述,折射出复杂的西方话语逻辑,并显示出汉学自身的“西学”特征。儒学超越的特征可以大致概括为:理想性、内在性、日常性、实践性、礼仪性、情感性与艺术性。  相似文献   
60.
This paper employs critical discourse analysis to examine the representation of disability in the children’s Oxford Reading Tree Series Read with Biff, Chip and Kipper. The representation is found to influence self-identity and social attitudes towards disability, for it grants ‘normalcy’ a status of idolatry. Such elevation of normalcy elicits ‘normate’ culture, which, in turn, can generate ‘aesthetic nervousness’. This hegemonic tradition therefore produces a replicative process that is consequential to the production of future texts, social justice and an inclusive society.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